《旧轨还乡》走红背后:真挚情感,才是写作的制胜法宝?

   时间:2025-04-03 02:11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近日,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中学生寒假作文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篇作品的作者是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的目光。

《旧轨还乡》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并非因为其华丽的辞藻或高超的写作技巧,而是因为它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句都流露出张潇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

一篇好的文章,其创作逻辑往往源于情感的真实流露,而非刻板的主题设定。张潇冉的作文正是如此,她将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片段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最终汇聚成一篇触动人心的佳作。这样的文章,即便在技巧上有所欠缺,也依然能够打动读者的心。

相比之下,当下不少中学生在写作时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困境。他们往往将写作视为一种考试训练,忽视了情感的真实表达。这种写作方式不仅难以写出动人的文章,反而会让写作变得枯燥乏味。张潇冉的作文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她能够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架,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的孩子生活经历如此丰富,为什么还是写不出好作文呢?事实上,虽然孩子们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和活动,但这些经历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过度的功利性教育让孩子失去了对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的能力,导致他们在写作时缺乏真实的情感支撑。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往往急于求成,希望孩子能够立竿见影地写出好文章。然而,情感的沉淀和发酵需要时间和空间,家长应该给孩子留出更多的空闲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感受生活、思考人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写作时拥有真实的情感基础,写出触动人心的文章。

在AI时代,有人可能会认为写作已经不再重要。毕竟,AI可以快速地生成各种格式化的实用文本。然而,我们要明白的是,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和思考的表达。在AI无法替代人类情感和思考的今天,写作仍然是我们表达自我、传递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

张潇冉的《旧轨还乡》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爆火,正是因为它在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里,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慰藉。与其等待他人的文字来感动自己,不如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