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韵味与深邃的文化底蕴,始终占据着璀璨的位置。近日,白社国画研究会的几位大师级人物——张振铎、潘天寿、诸闻韵、张书旂、吴茀之(按左至右顺序)的联合展览,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这一传统艺术之上。
自古以来,人类便兼具创造与模仿的天性。初民作画,源于生活所需或内心所爱,从简单的线条到技术的精进,国画的发展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秦汉时期,受域外影响,佛教画在中土盛行;魏晋时,名画家辈出,如吴曹不兴、卫协、顾恺之等,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高超,更在临摹之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临摹,作为学画捷径,历经千年,仍是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临摹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从规矩中入,从规矩中出,以学古脱古,形成自家风格。正如婴孩学步,临摹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临与摹虽有所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深究古人笔墨、结构、神理之变化,以古为鉴,开创新篇。清代的王麓台与沈宗骞,均强调了师古的重要性,指出初学者应以临摹古人为先。
在临摹的过程中,择稿、读画、纯熟、变化,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四把钥匙。择稿需谨慎,需辨真伪,不可盲目追求名声,而应取法乎上,从平正入手,再求苍莽雄奇。读画则需静心审玩,体会画中的精意所在,从笔墨处求法度,无笔墨处悟神理,直至古人之画成为我之画。纯熟则需多临多记,心手相应,从专到博,从形似到神似。而变化,则是临摹纯熟后的最高境界,是超以象外,不为法囿的艺术追求。
历史上,无数大师通过临摹而自成一家。如宋代的米芾,借真还摹,开创了米氏云山一派;元代的四大家,虽皆宗董、巨,却能各极其致,自成一家法。他们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诠释了临摹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在当代,国画艺术仍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中。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临摹作为学习国画的基础,其重要性始终不减。正如白社国画研究会的几位大师所展现的,只有在深入临摹古人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个人风格的作品。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更是对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