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银基金管理层大调整:36年金融老将吴若曼离任
近日,兴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突发高层人事变动,任职近两年的董事长吴若曼因个人原因宣布离任,该职位暂由总经理易勇代理。值得注意的是,总经理易勇也是在2025年初刚刚接棒此职。
兴银基金,这家兼具银行和券商背景的公募基金公司,近年来规模已突破千亿大关。然而,随着管理层的频繁调整,公司的未来发展备受市场关注。
吴若曼,一位在金融领域深耕36年的资深人士,曾在证券、银行、期货、基金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3年5月,她被聘任为兴银基金的董事长,并在任期内助力公司规模突破千亿。然而,随着她的离任,兴银基金的管理层再次迎来变动。
据悉,总经理易勇的上任也仅仅半年有余。2024年7月,原总经理赵建兴因工作调动离任,由吴若曼代为履行总经理职责。半年后,易勇接棒成为新任总经理。此次吴若曼离任后,他再次接过了董事长的重任。
在吴若曼离任之际,她通过兴银基金公众号向投资者发表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她表达了对新任管理层和团队的信任与支持,并希望投资者能够继续给予关注与认可。
事实上,自2024年以来,兴银基金的管理层已经历了多次调整。原总经理、首席信息官赵建兴,原督察长郑瑞健,以及副总经理沈阳等人均已离任。进入2025年,公司财务总监郑翊鸣也宣布离任。此次吴若曼的离任,标志着兴银基金管理层的大幅变动已尘埃落定。
兴银基金的前身是华福基金,成立于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公司正式更名为“兴银基金”。在股东结构上,兴银基金由华福证券和国脉科技共同持股,其中华福证券为控股股东,而华福证券的股东中则包括兴业银行。因此,兴银基金兼具券商和银行的双重背景。
在吴若曼担任董事长期间,兴银基金的公募规模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她将货币基金作为提升规模的突破口,并成功设定了货币基金500亿管理规模的目标。在吴若曼的带领下,兴银基金的货币基金规模在2023年末达到了613.8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固收类产品的优势地位。
然而,兴银基金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尽管公司规模已突破千亿,但产品结构存在明显的“偏科”现象。具体而言,公司的权益类产品相对薄弱,而固收类产品则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末,兴银基金的债券型和货币型产品规模合计达1038.35亿元,占总规模的97.7%;而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规模仅为24.42亿元,占比不足5%。
这种产品结构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兴银基金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2024年权益类市场较为热门的情况下,兴银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规模几乎没有增长,而固收类产品规模则出现了明显下降。其中,货币型产品规模较2023年下降了155.6亿元,降幅达25%。
未来,如何进一步多元化发展、改善产品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将成为兴银基金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新的管理层团队的带领下,兴银基金能否实现这一转变和提升,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