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电动汽车的事故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这起事故导致三人不幸丧生,其中均为年轻女性,尚未完成大学学业。
事故发生后,公众对小米SU7的安全性产生了诸多质疑。小米及其创始人雷军一直以来都以积极的品牌形象著称,尤其在宣传SU7时,强调了其安全、智能的特点。然而,这起燃爆事故与小米的宣传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广泛关注。
遇难者的家属表示,事故发生后,他们并未收到小米方面的主动联系,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愤怒和不满。有关小米试图压制相关新闻报道的传言也在网络上流传,使得小米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复杂。
回顾小米SU7的宣传历程,雷军曾自豪地宣布,该车的电池技术经过了包括碰撞、挤压、火烧在内的1050项安全标准测试,测试项目数远超国家标准。甚至在事故发生的十天前,雷军还发布了一段“暴力测试”视频,展示了小米SU7 Ultra电池防护技术的强大。视频中,一个涂有特殊涂层的西瓜从高楼抛下后完好无损,这一场景曾让众多网友惊叹不已。
然而,面对这起事故,公众不禁要问:如此强大的电池防护技术为何未能防止车辆起火?小米SU7的智能驾驶功能也是其宣传的重点之一。雷军在发布会上多次提及“智能”,但在这起事故中,智能驾驶功能却未能及时避免悲剧的发生。遇难者之一的女生甚至曾在母亲的告诫下仍表示相信小米的智能驾驶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的驾驶辅助级别为L2,这意味着驾驶者仍需承担全部责任。这一点在事故发生后也被多次提及,公众开始质疑小米在宣传过程中是否过于强调智能驾驶的便捷性,而忽略了驾驶者的责任和安全意识。
目前,小米官方尚未公布详细的事故原因。面对公众的质疑和愤怒,小米和雷军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回应关切,重建公众信任。这起事故不仅是对小米品牌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对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一次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