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音乐剧人费元洪的新作《一听就懂的音乐剧》近期由三联书店推出,该书深入剖析了《剧院魅影》、《猫》、《悲惨世界》等36部源自英、美、法、德、俄等国的音乐剧经典之作,既涵盖了成功典范,也不乏失败案例,内容全面覆盖创作灵感、音乐架构、舞台美术、文化内涵以及商业与运营管理等多个维度。
费元洪,作为国内音乐剧领域的资深策划、管理者与制作人,目前在上海文化广场任职,曾成功引进并运营了《巴黎圣母院》、《伊丽莎白》等多部国际音乐剧大作。在书中,他分享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悲惨世界》首次登陆中国时,他亲自负责剧本翻译,并在上海大剧院亲手为演出打上现场字幕。那时,所有的现场字幕都是人工操作,而非现代技术自动生成。
谈及字幕制作的挑战,费元洪透露,最初他的翻译过于详尽,导致字幕切换速度过快,影响了观众的观赏体验。经过导演的建议,他大幅删减字幕内容,延长了切换时间,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舒适度。这一细节调整,反映了音乐剧字幕制作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并重。
费元洪观察到,尽管百老汇音乐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在中国,法语与德奥音乐剧近年来逐渐走红。他认为,这与中国观众的审美偏好有关,更倾向于诗意与哲理的表达,而德奥音乐剧恰好擅长于此,旋律悠长,富含诗意与哲理,与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不谋而合。
回顾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历程,费元洪指出,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国音乐剧经历了多次尝试与探索,但市场尚未成熟,中文版音乐剧在商业上屡屡受挫。他认为,这主要归因于时代差异与观众审美的变迁,以及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认同问题。然而,近年来,国风音乐剧的兴起为中国音乐剧开辟了新的道路,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与贴近现代观众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认可。
费元洪进一步分析,中文音乐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必须依赖字幕辅助理解,这源于中文象形文字的特性,使得语音识别难度较大。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为国产原创音乐剧提供了广阔舞台。他观察到,尽管部分观众在观剧时选择经济型住宿,却愿意为高价票买单,这反映了观众对音乐剧艺术的热爱与支持,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