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孩子们的角色正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成为了思维探索的勇士。近日,两位IT界的精英爸爸就“孩子学什么”的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这一讨论也引发了关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广泛思考。
在第八届惠灵顿教育节(中国站)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教授提出,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来看,学习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经验积累,它带来的是大脑与行为的持久变化。这一观点为教育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解读。
周加仙教授指出,婴儿时期,孩子们就对数学、物理甚至心理现象有着直觉反应,比如他们会对盒子里多数黑球中突然出现的白球感到惊讶。因此,在大科学时代,揭开大脑运作的神秘面纱至关重要,教育也应摆脱模糊的经验主义,走向科学指导下的精准实践。
惠灵顿天津校区中文部组长周鸯老师对此深表赞同,特别是在中文学习领域,如何避免死记硬背,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培养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周鸯老师所在的惠灵顿天津校区,从幼儿园到高中都设置了系统的中文课程,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了分层教学策略。
周加仙教授和周鸯老师共同提到,语言敏感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双语或多语环境有助于延长这一敏感期,提升语言学习效果。惠灵顿(中国)旗下的学校正是通过提供双语环境,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语言学习条件。
在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方面,周加仙教授的研究发现,许多教育者和学校管理者都受到了过时或错误的神经科学结论的误导,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周鸯老师则分享了惠灵顿天津校区在中文学习中的创新实践,如利用AI技术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以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如制作中国龙、探索水文化等,加深学生对中文的理解和掌握。
教育神经科学不仅揭示了学习的奥秘,还为教学方法提供了科学指导。在惠灵顿天津校区的中文课堂上,老师们通过开放性问题和跨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讨论《三国演义》中最帅的人物时,学生们不仅局限于男性角色,还提出了孙尚香这样的独特答案,展现出了跳出传统思维的勇气和能力。
周加仙教授和周鸯老师都强调了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指出,家长应学习教育神经科学的知识,为孩子提供安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与老师的教法和孩子的学法相辅相成。家长可以通过表达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和鼓励、营造家庭语言环境、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等方式,助力孩子的成长。
在当下的大科学时代,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孩子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了思维的探险家。家长与教师作为这场探险的同行者,正携手为孩子们的未来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