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在最新一届的Create2025 AI开发者大会上,再次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前瞻布局。李彦宏,百度创始人兼CEO,在会上隆重推出了百度AI全家桶的“九件套”,这一组合覆盖了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AI应用以及开发者生态等多个层面,彰显了百度在AI全栈布局上的战略决心与肌肉。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李彦宏在会上明确表示,百度将持续加大对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应用和服务接口与MCP兼容,并助力开发者全面拥抱MCP。他形象地比喻道:“现在基于MCP开发智能体,就如同2010年开发移动APP一样。”此言一出,预示着MCP即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MCP,这个对许多普通用户而言略显陌生的概念,正逐渐成为AI应用的“万能插座”。作为Anthropic推出的一种开放标准,MCP旨在统一大型语言模型与外部数据源和工具之间的通信,为所有智能体建立一套“公共语言”和“通信规则”,被形象地称为AI交互的TCP/IP协议、HTTP标准或万能接口。
简单来说,MCP就像是一个“万能插座”,让各种需求都能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与大模型对接,实现“即插即用”,与外界的数据源、工具等进行高效互动。这一“万能插座”包含Host、MCP Client和MCP Server等多个组件,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MCP的核心框架。
阿里云百炼高级产品专家徐志远认为,MCP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模型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深度推理使得模型能够使用更复杂的工具,工具调用的scope不断扩大;二是MCP服务的稳定性、可用性和高效性,MCP服务本质上是映射软件厂商、工程厂商以及工具提供厂商的API服务。
回顾MCP的发展历程,自2024年11月推出之初,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支持MCP协议的应用寥寥无几。然而,短短几个月后,MCP就几乎成为了AI领域交互的事实标准。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开发者群体的接纳以及大模型厂商的接入。
从2025年2月开始,Cursor、VSCode、Cline等AI编程领域的明星应用先后宣布支持MCP协议,为MCP协议的“冷启动”注入了动力。紧接着,Manus引发的“蝴蝶效应”让整个业界掀起了关于“AI真正能够辅助完成实际工作”的认知变革。此后,OpenAI、谷歌、百度、阿里云、腾讯云、字节跳动等国内外大平台相继宣布支持MCP协议,进一步推动了MCP的普及。
在国内,各大厂商的动作尤为迅速。阿里云百炼平台在4月9日上线了业界首个全生命周期MCP服务,集成了高德地图、无影云桌面等50余款工具;支付宝联合魔搭社区推出了“支付MCP Server”服务,让AI智能体一键接入支付能力;腾讯云升级了大模型知识引擎,支持调用MCP插件;字节跳动推出了Agent产品“扣子空间”,支持MCP协议;百度则宣布全面兼容MCP协议,推出了全球首个电商交易MCP及搜索MCP服务。
李彦宏表示,MCP为开发者在AI大爆发时代面临的规范缺失、效率低下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在MCP成为标准接口之前,智能体更像是“单机版App”,无法通信和协作。而MCP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让AI能够更自由地调用工具,推动了AI的发展。
在MCP的推动下,开发者只需遵循这一协议,就无需为开发一个AI应用而对接多个工具和接口。这一模式下,所有厂商通用一个标准,大模型应用开发由“MxN”变成了“M+N”,开发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显著提升。例如,开发者只需配置好对应的MCP Server信息,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集成高德地图、支付宝等功能。
随着MCP等协议逐渐成为共识和趋势,2025年有望迎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AI应用大爆发。徐志远认为,Agent的繁荣和爆发只缺一个契机,这一契机与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的爆发类似,都是基于技术的普惠。百度也在积极拥抱MCP,通过全栈布局和生态开放,推动MCP成为AI开发的新“水电煤”,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
百度希望通过构建一个类似“AI时代的Github+AppStore混合体”的平台,让开发者能够方便地共享和使用各种AI工具和模型。虽然MCP生态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利益博弈等,但百度已与阿里、字节、OpenAI等第一阵营的大模型厂商拉齐了AI战略,共同推动MCP生态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