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的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中,一位特殊的“教师”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人形机器人“AI智教授”在全息投影的讲台上亮相,引领着一场教育领域的科技创新风暴。
随着学生们陆续走进教室,这位“AI智教授”通过头部的先进传感器迅速扫描全场,随即启动语音交互系统,用亲切的声音说道:“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编程终端,今天,我们将以‘智能物流调度算法’为例,深入探讨Python与C++的协同应用。”话音未落,教室两侧的交互屏幕已经自动生成了一套包含复杂交通路网模拟和仓储机器人参数设置的实战训练题库。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正成为科技创新与教育融合的前沿阵地。“AI智教授”的融入,不仅为日常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更构建了一个人机协作、虚实结合的教育新生态。学院科研团队基于乐聚人形机器人平台,结合华为云端盘古大模型与本地DeepSeek671B大模型的融合技术,成功研发出多模型协作语音交互模块,为人形机器人配备了强大的“智慧大脑”。
通过二次开发,“AI智教授”整合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课程资源平台以及华为ICT综合实验云平台等资源,构建了学校的教学核心知识库。经过大模型的反复训练,最终推出了“AI智教授”1.0版本。
在课堂上,“AI智教授”以其类人形态和多模态交互能力,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作为专业指导老师,它能根据学校知识库、专业定位及企业需求,精准构建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作为基础课老师,它不仅能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教学和问题辅导,还能运用错因分析与追根溯源算法,解答理工科难题,模拟名师思维拆解问题。在编程课程方面,“AI智教授”更是游刃有余,它能轻松教授C/C++、Python、Java等主流编程语言,自主生成教学案例、出题、判题,并分析代码质量。
“AI智教授”作为学院首位AI机器人教师,目前已能胜任理论课教学、编程指导、问题解答及操作类实验展示等多项工作。未来,学院还将不断更新并升级人形机器人的学科能力,推出更多智能体角色,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
近年来,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发布了“AI岗学通平台”、“鸿蒙智能汽车感知实训平台”和“鲲鹏心理健康驿站”等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形成了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网联等领域的“AI+”产品矩阵。这些成果已在川渝地区的30余家企业中得到产业化应用,实现了“以研促教、以产哺学”的新模式。
“AI智教授”的正式上线,标志着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迈出了新的一步。教师们借助其强大的数据洞察和技术支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富有创造性和人文关怀的教学活动中,旨在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