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临时股东大会上的一番言论引发了广泛争议。她坚决表示,格力不会使用海归人才,而是选择在国内高校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并直言不讳地指出海归中可能存在间谍。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不仅普通民众感到愤怒,各大媒体也纷纷对董明珠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她此举是在污名化留学生,是对海归群体的不公。
然而,董明珠的言论也折射出当前职场对海归人才的复杂态度。事实上,不少中国企业已经对海归失去了往日的热情,这并非出于间谍的担忧,而是更多基于海归的“不好用”以及“性价比低”的考量。
这种趋势并非仅限于中国,美国职场同样出现了对高学历精英的祛魅现象。在华尔街,雇主们越来越看重员工的实际能力,而不再单纯迷信名校光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如今藤校毕业生在华尔街的求职市场已不再具备昔日的优势。
贝恩咨询公司的招募主管表示,他们虽然仍青睐高学历候选人,但近年来已减少藤校生的招募比例,转而通过面试来选拔人才。纽约房地产律师Adam Leitman Bailey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完全拒绝录用近期毕业的藤校生,认为这些人过于依赖家庭背景。
与此同时,公立大学和州立大学的毕业生却逐渐受到青睐。福布斯的一项调查显示,与五年前相比,33%的招聘决策者表示对雇佣藤校毕业生的兴趣下降,而42%的人则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大学的学生。在最受雇主欢迎的大学名单中,佐治亚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公立大学名列前茅。
藤校光环的黯然失色,背后是精英教育与社会现实需求的错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杰西卡·卡拉科指出,藤校的录取标准并非完全以才华为先,而是更倾向于为上流家庭的孩子打造一个精英平台。这些“包装型”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华而不实,无法胜任实际工作。
藤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也是导致其光环褪色的重要原因。藤校精英教育以学术和理论见长,但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工作中。企业更希望看到员工展现出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未知问题的灵活性。
波士顿学院教授Karen Arnold的研究也揭示了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学术优异、深受老师喜爱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难以取得革新性成就。原因在于学校更倾向奖励遵守规则、听从指挥的学生,而这种行为模式在需要创新与冒险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奏效。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名校教育的价值。在学历通胀、文凭贬值的今天,职场对藤校的Title祛魅已成趋势。是时候放下对名校的执念了,教会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身的能力、拥有硬核的技术,才是通往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