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玩具迅速崛起,成为市场的新宠,令传统玩具制造商Jellycat等也始料未及。这一转变不仅令人咋舌,更揭示了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迁。
AI玩具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吸引了大量顾客,它们不仅能开口说话,还能根据用户的情绪做出反应,与顾客玩到一起。店员的传统销售方式在这些智能玩具面前显得黯然失色。
这些玩具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用户更了解自己,能够直击年轻人的软肋。例如,当用户抚摸它们时,它们会眨眼并模拟体温,这种基本的互动只是冰山一角。AI玩具的关键在于“话疗”,它们能根据用户的情绪做出反应,让陪伴感变得真实。
尽管有人质疑AI玩具的实用性和噱头成分,但这并未妨碍其火爆销售和巨大盈利。研究报告预计,随着AI和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AI+玩具将成为市场的一大爆发方向,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亿元。
今年以来,AI玩具订单量激增,许多工厂不得不加班加点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商场中,AI玩具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存在。第一批涉足AI玩具领域的制造商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从马斯克到中国的大厂,众多行业巨头也纷纷押注AI玩具这一风口。马斯克的点赞更是让一款中国AI玩具冲上热搜,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一新兴领域。
特斯拉推出的机器人玩具在官方商店上线不到24小时即被抢购一空,二手价格甚至高达1300美元。在国内,字节跳动的AI陪伴玩偶“显眼包”虽然在最初是作为非售卖礼品,但其在二手市场上的转手价也飙升至500元。
AI玩具不仅拥有高颜值和强大的功能,还搭载了多项先进技术,如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实现了中英双语情感交流。一些AI小挂件甚至也能取得月销破万的佳绩。
淘宝平台上,带有AI及人工智能关键词的玩具已经突破1000款。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布局儿童AI玩具赛道,将其视为一个体量过亿的新趋势。
AI玩具市场的火热也吸引了众多创业者。不少大厂高管纷纷下场创业,推出了自己的AI玩具品牌。例如,前微软高管郭志创立了亿家亿伴,前第四范式高管黄缨宁成立了贝陪科技等。
IP绑定是AI玩具从无人问津到火爆销售的关键一步。有中国公司推出了结合变形金刚IP的AI玩具,发售一小时就拿下5000份订单。汤姆猫也基于自身IP研发了情感陪伴机器人。
AI玩具不仅面向儿童市场,还精准地踩在了“疗愈经济”的肩膀上。当代消费者对玩具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娱乐功能,转向更实用的情感疗愈与教育价值。例如,有公司推出的AI玩具加入了ASMR音效,瞄准职场解压需求;还有AI宠物玩具具备用药提醒功能,切入老年陪伴场景。
AI玩具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玩具行业两大变化的必然结果。一是供应链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特别是广东汕头澄海产业集群率先摸到了AI的红利,通过本地化供应链和“AI方案商+模具厂+代工厂”模式快速量产,降低了成本并缩短了研发周期。
二是文化与黑科技的结合。一些公司开始探索将大国文化融入AI玩具中,如将非遗英歌舞与积木结合,通过AI程序驱动演绎英歌舞,登上央视春晚后订单激增。
AI玩具市场的潜力巨大,不仅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和行业巨头,也推动了整个玩具行业的变革。未来,AI玩具的竞争将从“玩具”本身转向“情感入口”的生态战争,构建“内容+服务+数据”的生态系统将成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