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背后的传奇:一幅画引发的风云变幻

   时间:2025-03-31 20:09 来源:天脉网作者:苏婉清

在中国古代绘画的长河中,士大夫的孤芳自赏之作屡见不鲜,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梅兰竹菊等题材频现,却鲜有作品能如《清明上河图》般,以浓墨重彩描绘市井生活与商业繁荣,将民众置于画面中心。这幅杰作不仅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即便在现代亦属罕见。

《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画家张择端之手,他曾供职于翰林图画院,擅长界画宫室,尤精绘舟车、市肆、桥梁等。后因仕途不顺,转而以卖画为生,却意外成就了其现实主义画家的地位。为向宋徽宗表心志,他精心创作了这幅以东京汴梁为背景的长卷。

宋徽宗得此画后,大为赞赏,不仅以“瘦金体”亲笔题写“清明上河图”五字,还加盖双龙小印。此后数百年间,这幅画历经无数收藏家与鉴赏家的把玩欣赏,成为后世权贵竞相追逐的珍宝。它历经战火与劫难,五次入宫,四次被盗,每一次流转都伴随着传奇故事。

明代嘉靖年间,《清明上河图》落入长洲人陆完之手。陆完死后,其夫人将画缝入枕中,视为生命般珍视,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然而,陆夫人的外甥王某却通过巧言令色获得观赏机会,并临摹出一幅仿品。王某炫耀仿品之事被奸臣严嵩得知,严嵩派人强行索去,却遭装裱匠汤臣识破。汤臣以此要挟,未果后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时用水洗掉画上的旧色,严嵩颜面尽失,随后处死王某的买家王伃,王某也因此饿死狱中。

此后,《清明上河图》几经辗转,最终在清朝被收入皇宫,藏于紫禁城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将其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尽管历经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的洗劫,但它却奇迹般地幸免于难,完好无损。

然而,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清明上河图》再次流落民间。直到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在整理解放战争后的文化遗产时,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在众多字画中发现了这幅遗失多年的国宝。经专家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其为真迹,并重新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