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某个雨夜,一位年轻的投资天才遭遇了职业生涯的初次挫败。24岁的沃伦·巴菲特,手持一封被退回的求职信,站在昏暗的走廊尽头,信封上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亲启”字样显得格外刺眼。
信中装的是巴菲特精心准备的研究报告,却遭到了格雷厄姆的严厉批评。这位价值投资领域的传奇人物,在巴菲特面前毫不留情地撕碎了那份报告,并直言华尔街不需要天才,只需要遵循规则的“机器”。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研究的“烟蒂股”嗤之以鼻,言辞犀利。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往往隐藏在意想不到之处。当夜幕降临,巴菲特悄悄返回办公室,在废纸篓中找到了被撕碎的报告碎片。他借助微弱的应急灯光,拼凑出关键数据,并发现了被低估的杰纳西河谷煤气公司的巨大潜力。该公司的地下管网总长惊人,清算价值远超市值,更持有费城电车公司被低估的股权。
就在巴菲特决定全仓买入之际,他在旅馆厕所里偶然听到了格雷厄姆与经纪人的通话,得知老师也在关注杰纳西河谷煤气公司。这一巧合让巴菲特意识到,自己或许并没有完全理解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
次日,巴菲特被派去核对煤气费账单,却意外发现了公司早已暗中建仓的“烟蒂股”。这让他更加困惑,不明白为何格雷厄姆在表面上贬低这些股票的同时,却在私下里进行布局。
在一次深夜的对话中,格雷厄姆终于向巴菲特透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强调,真正的投资者不会提前暴露猎物的坐标,而是耐心等待最佳时机。格雷厄姆还展示了被改写的杰纳西河谷煤气公司资产负债表,揭示了其中隐藏的战时地下储气库。
在格雷厄姆的严格考验下,巴菲特逐渐领悟到了价值投资的精髓。他意识到,仅仅计算企业残余价值是不够的,还需要洞察其潜在的增长动力。在格雷厄姆退休时,巴菲特已经凭借对杰纳西河谷煤气公司的精准投资,将持仓翻了47倍,创造了惊人的回报。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在经历了这次考验后得到了升华。他明白,价值投资不仅仅是给已经失去活力的企业“验伤”,更是要发现那些被低估、具有巨大潜力的“睡狮”。正是这一理念,支撑着他日后在投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