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遗民绘画:以笔墨抒发亡国之痛与不屈之志

   时间:2025-03-29 17:06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瑾瑜

艺术史巨著《中国绘画:元至清》近日迎来了其系列的最终篇章,深入探讨了元至清时期中国绘画的辉煌成就。书中,“遗民绘画”一节尤为引人瞩目,揭示了明清之际遗民画家们通过画笔抒发家国情怀的独特艺术风貌。

《中国绘画:元至清》书影,展现了这一历史跨度内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和深度。

明清交替之际,遗民绘画不仅在数量上激增,更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满族统治者推行的“剃发令”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践踏,更是对整个汉族文化的侮辱和臣服要求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遗民画家们,以画笔为武器,通过作品传达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项圣谟与张琦合作的《朱色山水自写小像》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作品中,项圣谟将自己的黑白肖像镶嵌在朱色山水之间,通过色彩对比象征明朝的覆灭与个人的微躯。画上的题诗更是直接表达了画家对甲申之变的悲愤之情,标志着他遗民生涯的开始。

项圣谟《大树风号图》,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策杖士人伫立于朱色巨树下,哀悼往昔前朝。

遗民画家们还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象征性形象来寄托哀思和表达志向。杨补的《怀古图咏册》便是一例,他通过描绘十位历史人物,向自己的精神前辈致敬,同时展示出他们的道德价值。这些形象既是画家的自我投射,也是对前代遗民精神的传承。

杨补《卧雪》,上海博物馆藏,展现了汉末隐士焦先卧于雪岸上的形象,阴郁气氛中透露出遗民的坚韧。

遗民山水画中常见的孤独人物、空亭、无字碑等象征性形象,更是成为了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特征。弘仁的《幽亭秀木图》、戴本孝的“洞中人”系列以及吴历的《云白山青图》等作品,都通过这些象征性形象传达出画家们的内心世界和对故国的深深怀念。

弘仁《幽亭秀木图》,故宫博物院藏,空亭成为画面的中心,强化了遗民画家自我隔绝的感觉。

吴历《云白山青图》局部,无字碑静默矗立,昏鸦盘旋,传递出亡国的悲情。

明朝覆亡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也成为了遗民画家们拜谒之地。龚贤、高岑、胡玉昆等金陵画家纷纷以孝陵为题材,通过作品表达了对前朝的缅怀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他们将孝陵的明楼置于画面中心,以高耸山峰烘托出建筑的纪念碑性,展现出遗民画家们深沉的家国情怀。

胡玉昆《金陵胜景图册》中的一幅,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山川树木以激烈波动的线条描绘,似宇宙动乱,呼应遗民心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