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中国古典学与现代训诂学的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据专家介绍,训诂学作为古典学的根基,在解读和阐发古典文本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观点在孟琢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得到了深入阐述。
孟琢指出,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历史悠久,是中国古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训诂解释与贵族的经典教育紧密相连,如《左传》和《国语》中均有对《周易》和《周颂》的经典解释,体现了训诂与古典之间的深厚渊源。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民间学术的蓬勃发展,诸子百家对经典的训诂解释全面展开,不仅在广度上,更在深度上超越了早期的王官之学。自两汉以来,训诂学与古典研究全面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古典学独特的学术格局。
训诂学不仅为中国古典学提供了坚实的事实基础,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孟琢强调,训诂学不仅仅是字词的解释,更是一种对“道”的追寻与探讨。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明道”并非复古,而是基于真理性的探求,回应时代诉求的思想阐释方式。因此,训诂学在经典义理的解读中展现出创造性的思想内涵,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从许慎、郑玄到戴震、段玉裁等训诂大家,他们的学术追求无不指向“明道”与“传经”的理想。
在现代转型中,训诂学已经从对古典的解释之学转变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获得了全方位的现代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训诂学与古典学的历史血脉被截断。相反,现代训诂学的成果正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古典学的当代建设。孟琢认为,现代训诂学对汉语字词意义的深入理解、训诂方法的科学总结以及研究范围的全面扩展,为中国古典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滋养。同时,训诂学与阐释学的结合,也为建构中国阐释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训诂学的当代发展还指向了深度的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语言是文明的基因,文明互鉴首先体现在语言文字层面。孟琢指出,训诂学在融入中国古典学建设的同时,也将促进中西文明的深度对话与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另一篇文章中,朱以撒通过《柔软纵横》一文,对毛笔这一传统书写工具进行了深情描绘。他写道,毛笔在未使用时如未绽放的白玉兰花苞,遇水后则丝缕蓬松,展现出独特的美感。毛笔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书写者精神的延伸。通过与书写者的长期磨合,毛笔逐渐与人性融为一体,写出锦绣文字。朱以撒还提到,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毛笔书写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杜子美献赋给唐玄宗、苏东坡笔秃千管成名成家等。
毛笔的柔软特性使其在书写中展现出无限可能。蔡邕曾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强调了毛笔柔软对书法美的贡献。朱以撒认为,毛笔的柔软不仅让书写者能够自由挥洒,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书写者的耐心与毅力。通过日复一日的书写练习,书写者逐渐掌握毛笔的特性,提升书写技巧,最终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与文士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它见证了文人的成长与变迁,也承载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虽然书写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毛笔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他们通过毛笔书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
近年来,关于中国古典学、训诂学以及传统书写工具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更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