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时,一个普遍的观点是: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滑与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四大运营商的用户数量已达到17.93亿,互联网用户也突破了11亿大关,市场似乎已趋于饱和。
然而,市场的“饱和”是否就意味着业务的停滞与收入的止步不前?答案或许并非如此。以腾讯为例,这家互联网巨头在微信用户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了业务的持续增长。2024年,腾讯微信用户数为13.85亿,同比仅增长3%,但其全年业务营收却高达660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8%。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腾讯的营收从2015年的1029亿增长至2024年的6603亿,十年间增长了六倍之多。
腾讯的业务收入主要由增值服务、营销服务(原网络广告)以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三大板块构成。其中,与微信和QQ相关的社交业务收入占据了相当比例。尽管微信用户自2018年突破10亿后,增速有所放缓,但腾讯的社交相关业务收入却持续攀升,仅在2022年因政策因素出现短暂下滑。
对比中国移动与腾讯的经营策略,不难发现两者在面对用户增长饱和时的不同应对方式。中国移动等传统运营商仍秉持着管道化思维,通过引入新技术如5G来扩大管道容量,并以优惠套餐驱动用户升级。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导致技术价值的自我削弱,用户也容易产生“不用可惜,用了无感”的心态。
相比之下,腾讯则围绕微信构建了庞大的“超级生态”,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如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和小程序等,打造了一个从社交互动到内容消费再到交易转化的无缝衔接生态链。这种生态化的商业模式不仅增强了用户的粘性,还通过生态协同在微信上层出不穷地开拓变现渠道。例如,2024年视频号广告加载率的提升带动了广告收入增长17%,而小程序交易额也突破了5万亿。
腾讯的成功经验表明,在用户红利消退的时代,将存量用户转化为高粘性、高活跃度的“数字资产”是抵御市场饱和与行业下行压力的关键。通过不断创新应用场景,腾讯不仅让用户获得了惊喜体验,还源源不断地创造了市场价值。
与中国移动等通信运营商相比,腾讯的“生态化”商业模式显然更具优势。中国移动若想摆脱“管道化”的宿命,就必须从“以用户规模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价值为中心”,虚心向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学习,通过技术、生态与场景创新来深耕存量市场中的用户价值。
市场的饱和并非终点,而是格局重构的起点。在低增长时代,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规模,而是取决于能否将存量用户转化为高价值的“数字资产”。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互联网行业,也为所有面临市场饱和挑战的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