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迎来重大变革,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掌舵
永辉超市近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层变动与战略调整,标志着其正式迈入“叶国富时代”。3月,随着上交所对永辉超市内部治理事项的监管函下发,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以代理CEO的身份,正式接掌这家零售巨头。
权力交接的过程并不平静。原CEO李松峰在三年任期满后黯然退场,而永辉超市的创始人张氏兄弟——张轩松和张轩宁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尽管张轩宁在董事会上对叶国富的入主投了反对票,但并未改变大局。叶国富率领的“名创系”凭借三席董事的绝对多数,牢牢掌控了永辉超市的董事会。
叶国富上任后,立即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作风,推出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计划。他计划在两年内完成所有门店的改造升级,并果断关闭那些拖累业绩的亏损门店。更为艰巨的是,他既要保持胖东来式的高水平服务投入,又要实现整体经营的减亏目标。
在股东大会上,叶国富表示:“我带着真金白银和一颗真心,与大家一起来做永辉。我现在是永辉的第一大股东,我比任何人都希望永辉越来越好。”然而,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零售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关店已成为常态。留给这位新掌舵人的改革窗口期可能异常短暂。
永辉超市的权力地震不仅限于高层变动。在3月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名创系”成功控制了董事会的多数席位。叶国富、张靖京和王永平三人被提名为董事,与永辉超市的创始人张轩松和张轩宁一同当选。但这次权力更迭中,原CEO李松峰被彻底排除在外,“名创系”以3:2的优势占据了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张氏兄弟在这场变革中立场不一。作为董事长的张轩松选择与叶国富站在一起,而弟弟张轩宁则反对成立由叶国富担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张轩宁认为,此时换帅可能导致公司正在进行的数字化转型前功尽弃。
早在2018年,张氏兄弟就因经营理念不合而解除了一致行动人关系。张轩宁是新零售的坚定支持者,推动了超级物种、永辉生活等新零售业态的落地。而张轩松则更倾向于稳健的线下扩张策略,支持永辉mini、仓储式门店等改革。如今,随着叶国富的入主,线下零售理念似乎占据了上风。
叶国富为永辉描绘的蓝图是,对标山姆和胖东来,打造面向中产的高品质线下超市。然而,永辉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成为摆在这位零售老将面前的巨大挑战。
实际上,在“名创系”入主之前,永辉超市已经尝试了“胖改”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胖东来的帮助下,多家门店经过改造后业绩飙升。叶国富在考察这些门店后,决定重仓入股永辉超市,并加速推进“胖改”计划。
然而,面对外界的质疑,叶国富并未退缩。他坚信胖东来模式才是中国超市的唯一出路,并计划在2025年完成200家门店的调改,2026年完成所有存量门店的调整。这意味着改造速度将大幅提升,难度也随之增加。
在加速改造的同时,叶国富还提出了“三提两降”的目标,即提高人效、业绩和毛利,降低成本和费用。然而,“胖改”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如何在流血扩张中实现减亏,成为永辉超市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永辉超市已经开始关闭一些长期亏损的尾部门店,缩小经营规模。叶国富计划在今年关闭250-350家门店,将经营重心缩至400-500家门店。这一举措虽然有助于减少亏损,但也增加了转型的不确定性。
在商品端,永辉的调改门店下架了大量旧商品,换上了接近胖东来标准的新品。然而,自有品牌占比不足成为一大短板。同时,供应链的挑战也愈发棘手。由于区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永辉在采购溢价上处于劣势。
服务质量的问题同样突出。尽管永辉在培训时长和体系上向胖东来看齐,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不少消费者抱怨员工服务不规范、产品信息不熟悉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细节上的差距反映了永辉超市在服务标准化方面的不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商业模式的地域适配性。胖东来依靠区域特性和本地化运营取胜,而永辉作为全国性连锁企业,很难简单复制胖东来的成功路径。面对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永辉必须独自面对这场深度转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