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的一次重大声明中,谷歌量子AI部门的量子硬件负责人Julian Kelly近日透露,量子计算技术有望在五年内实现现代计算机无法达成的实际应用。
Kelly在接受访问时强调,量子计算机在不久的将来或将在尖端物理研究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并可能催生出全新的数据类型。他具体指出:“我们预计,在未来大约五年内,量子计算机将在实际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应用是传统计算机难以企及的。”
据此前财联社报道,谷歌去年12月推出了名为“Willow”的量子芯片,声称其能显著减少错误率,并解决了量子纠错这一困扰领域近30年的关键难题。谷歌表示,这一进展为构建真正实用的量子计算机铺平了道路。据了解,Willow量子芯片包含105个量子比特,并保存在低温恒温器中。然而,专家指出,要实现具有实际用途的应用,至少需要100万个量子比特。
与传统计算机中的比特只能处于0或1的状态不同,量子比特能同时处于多个状态。Kelly解释说:“量子计算机依据量子力学原理运作,它们能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解析宇宙的运行机制。”他进一步表示,量子计算机的首批应用可能集中在模拟复杂的物理系统上,特别是那些传统计算机难以处理的系统。
Kelly还提到,量子计算机或许能用于生成用于训练人工智能(AI)的数据,尽管他认为这一用途目前仍属于推测性质。他补充道,现有的AI模型无法在量子计算机上运行。近年来,量子计算领域也受到了市场对英伟达AI芯片关注的推动,因为投资者正在寻找能够掀起新一轮科技热潮的下一代处理器。
上周,英伟达举办了一场名为“量子日”的活动,邀请了12家领先的量子公司共同探讨量子技术。亚马逊和微软的代表也在活动中谈到了量子技术的潜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CEO黄仁勋今年1月曾对量子计算的短期前景表示怀疑,他预测具有实际用途的量子计算机可能在未来15年内都难以面世,这一言论导致多家量子计算公司的股价下跌。
不过,在上周的讲话中,黄仁勋收回了之前的言论,承认自己“说错了”,但他依然强调这项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量子计算有潜力,也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它能够带来非凡的影响,但这项技术极其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