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专业首批毕业生:命运分化,高薪与失业并存

   时间:2025-03-26 17:49 来源:天脉网作者:钟景轩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无疑是最热门的领域之一。随着DeepSeek等新技术的问世,AI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的命运。

陈楠,一个来自东南小城的小镇做题家,他的故事就是AI浪潮下一个生动的缩影。2015年,面对高考志愿的选择,他放弃了985大学冷门专业的机会,选择了广州一所老牌985大学的纸浆造纸专业。然而,造纸厂的参观经历让他意识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未来。幸运的是,学校的转专业政策给了他改变命运的机会。

《真实人类》剧照,象征着AI时代的来临

在众多热门专业中,陈楠选择了自动化学院新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年,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虽然在校园内并未掀起太大波澜,但陈楠却敏锐地察觉到,人工智能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他的选择很快得到了验证,2017年,“人工智能”概念迅速升温,他所在的专业一跃成为全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转专业后,陈楠并没有松懈。他通过查阅国外高校人工智能课程的安排,发现学校的课程体系尚不成熟。于是,他萌生了考研的念头,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多媒体中心,真正踏入了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然而,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圈后,他才发现,这里的竞争更加激烈。

在研究生期间,陈楠经历了从科研小白到算法工程师的转变。他一边投论文,一边埋头实习,两年的大厂实习经历让他积累了扎实且高度匹配行业需求的经验。毕业时,他手握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多个大厂offer,最终成为了一名大模型算法工程师。

陈楠拍摄的中国科学院大学

然而,高薪的背后是无尽的竞争和压力。陈楠所在的团队是公司核心的技术团队之一,人才密度极高,清北硕博、海外归来的博士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不得不时刻紧跟行业热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尽管如此,他还是隐隐生出年龄焦虑,担心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经验不如年轻人。

相比之下,张悦的AI之路则显得更为坎坷。2020年,她懵懵懂懂地进入了西南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然而,她很快发现,自己迷茫,学校也迷茫。教学资源有限、课程设置模糊、师资力量薄弱,让她对“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始终模糊不清。大四时,她想找一份人工智能相关的实习,却连大厂的“AI数据标注”岗位都未能争取到。

社交平台上关于二本AI专业生就业的讨论

毕业后,张悦发现自己的简历毫无竞争力,既找不到与AI相关的工作,也无法胜任传统的程序员职位。面对AI行业的高薪,她只能望而却步。最终,她选择了考公考编这条道路,希望能在体制内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陈楠和张悦的故事,是当下人工智能行业现状的生动写照。一方面,顶尖人才享受着高薪和荣誉,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另一方面,普通院校的学生则面临着就业难、竞争激烈等现实问题。AI行业的高薪令人向往,但背后的要求同样严苛,学历、技能、经验缺一不可。

招聘平台上AI算法工程师岗位需求增多

在AI浪潮的席卷下,无数人的命运被悄然改变。无论是局外人还是亲历者,都在这场变革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对于陈楠和张悦来说,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