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业巨头大连万达集团及其创始人王健林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天眼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徐州万达广场有限公司发生了重要工商变更,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退出了股东行列,取而代之的是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宽和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全资股东。与此同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等相关信息也进行了相应的变更。
这并非王健林近期唯一的动作。自2025年年初以来,王健林已连续出售了包括宣城、铜陵、安阳、四平、扬州等地的多座万达广场,而这些项目的接盘方均为具备险资背景的坤华(天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据统计,过去两年间,万达累计出售的万达广场数量已接近20座,交易对象主要为新华保险、阳光保险等金融机构。
这一系列资产出售的背后,是万达集团面临的沉重债务压力。今年以来,大连万达集团及其关联公司新增了多笔股权冻结及被执行人的信息。尤其是2025年3月,万达集团持有的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元的股权被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全部冻结,冻结期限直至2028年。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万达集团自2024年起全面转向轻资产模式,通过出售重资产项目来回笼资金。新华保险通过坤华股权投资已累计接手14座万达广场,而2025年初的连续五次出售更是刷新了交易节奏。同时,万达在资本市场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套现操作,万达电影成为其另一大资金池。2024年4月,万达电影的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儒意,王健林借此套现超过20亿元;2025年3月,其旗下子公司再次减持万达电影股份,累计套现约3亿元。
万达还在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2024年3月,万达商管成功引入了太盟投资集团、中信资本、中东资本等战略投资者,获得了600亿元的注资。然而,这一举措的代价是王健林失去了对珠海万达商管的绝对控制权,新达盟公司的股权比例降至40%。
频繁的资产处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万达的短期流动性危机,但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王健林的个人身价从巅峰时期的2200亿元缩水至290亿元,十年间蒸发了近1910亿元。同时,万达核心资产的控制权也在逐步流失。面对这一困境,王健林的“甩卖”策略虽然显得无奈,但在商业逻辑下却是一种必然选择。从重资产到轻运营,万达的转型路径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调整趋势不谋而合。
网友们戏称“万达瘦身,王健林也在瘦身”,这一调侃背后,透露出的是企业与创始人共同经历的阵痛与重塑。万达能否在债务化解与品牌价值维系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其能否真正走出困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