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书画艺术瑰宝犹如璀璨星辰,其中不乏流传千古的稀世之作。这些珍贵文物曾多为皇室所藏,但自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众多国宝级书画作品流散民间,甚至远赴海外。
末代皇帝溥仪在1912年清朝灭亡后仍居宫中,直至12年后被驱逐,这一变故深刻影响了故宫内无数珍宝的命运。溥仪曾携带一批故宫珍宝至伪满皇宫,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四起,这些书画珍品最终散落东北。
在这场国宝流离失所的风雨中,有人意图寻觅并妥善保护这些无价之宝,也有人企图借此机会谋取暴利。在这无声的较量中,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挺身而出,以其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深厚情感与执着追求,成为了国宝守护者的典范。
1946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在家中鉴赏藏品时,得知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游春图》重现江湖。这幅由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画卷,历经千年,被誉为中国的《蒙娜丽莎》,其上更有宋徽宗的题跋,价值不可估量。
原来,众多古董商人闻讯前往东北寻宝,北京装裱匠马霁川以低价购得《游春图》。得知此画即将被转卖给外商的消息,张伯驹心急如焚,立即前往与马霁川交涉。面对商人的逐利本质,张伯驹深知必须以实际行动表明诚意。
马霁川提出,若要此画,需以800两黄金相换。这对于家境已因收藏文物而日渐拮据的张伯驹而言,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然而,出于对国宝的热爱与责任,张伯驹四处奔波筹措资金,最终将价格协商至220两黄金。即便如此,这笔钱仍让他倾尽所有。
张伯驹变卖私邸、衣物,夫人潘素也拿出珍藏首饰支持,即便如此,仍不足以凑齐全款。无奈之下,他只得请人担保,写下欠条,承诺日后补齐余款。经过不懈努力,《游春图》终于落入张伯驹之手,他激动地将自己的号改为“游春主人”,书斋名也改为“展春楼”。
然而,张伯驹对国宝的热爱并未止步于此。1952年,他将《游春图》及其他名画无偿捐赠给国家,由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四年后,他又将《平复帖》、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草书》等书法作品捐出,婉拒了国家的任何奖励,只愿国宝能永远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