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金晶集团董事长王刚再次将焦点对准了钙钛矿光伏产业,这一领域他已深耕多年。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正迈向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钙钛矿光伏全产业链也在积极寻求自主突破。为了推动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助力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蓝图,王刚提议将钙钛矿光伏产业链纳入国家和省级的“十五五”规划,并构建一个包含“国家专项规划、特色产业集群、绿色金融工具”的三维支撑体系。
王刚表示:“我们正站在光伏产业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门槛上。”他的这一论断,源于对钙钛矿光伏技术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心。
晶硅电池经过快速发展,其转换效率已接近理论极限,这使得钙钛矿技术成为行业的焦点。当前,钙钛矿叠层组件的转换效率已突破26%,单结钙钛矿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更是高达33%,远超晶硅电池的29.4%理论极限。钙钛矿的生产链条相较于晶硅更为简短,通常可以在一个工厂内完成全部生产工序。
从成本角度看,钙钛矿组件的原材料成本仅为晶硅的一半左右,GW级产线的量产成本还可以进一步降低30%以上。能耗方面,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的单瓦能耗仅为单晶硅的十三分之一。目前,多家企业在钙钛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显示出中国在钙钛矿大面积制备技术上的全球领先地位。
以金晶集团为例,作为TCO导电膜玻璃领域的领军企业,金晶集团近二十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成功实现了从设备制造到产品设计、量产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攻克了大尺寸镀膜均匀性、高导电性、高迁移率、高透光率与低电阻值等技术难题,解决了长期困扰钙钛矿光伏行业发展的瓶颈。
实际上,钙钛矿光伏全产业链的自主突破已在各个关键节点全面展开。例如,大族激光的皮秒级激光划线设备将加工精度控制在±5微米,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60%;福斯特研发的专用封装胶膜在严苛环境下性能衰减极小,构建起中国特色的技术护城河。
山东省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通过政策赋能积极探索“四链协同”模式,为钙钛矿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作为传统能源大省,山东的碳排放占全国的10%,能源结构转型需求迫切。钙钛矿电池的柔性化、弱光发电特性,使其在建筑一体化、分布式光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山东新能源产业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机遇。
在占地300亩的钙钛矿产业园中,山东运用“科技示范工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的组合拳,精心打造从基础研发到规模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专注于材料创新,山东能源集团运营实证基地,大族激光等设备商提供智造支持。这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协同效应,助力山东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实验室样品到百兆瓦级量产的重大跨越。
王刚还建议,在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方面,应重视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建设差异化产业集群。例如,江苏可凭借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聚焦GW级量产;山东可在基础材料研发上强化优势,拉长产业链;内蒙古通辽市可依托丰富的天然碱资源,为钙钛矿光伏产业提供材料保障;宁夏石嘴山市则可凭借砂岩优势,做强TCO导电膜光伏玻璃产业链,为钙钛矿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核心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