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近日正式推出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试行版),该规范旨在全面指导“AI+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合理应用。
这份《规范》覆盖了从场景分析到管理优化的各个环节,旨在将高等教育的规范要求与AI技术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创新的评估体系与标准,促进教育教学的高效、可信、公平与普惠,同时有效防范技术风险,包括技术失能、教育分化、算法歧视、隐私泄露以及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威胁。
根据《规范》,上海交通大学将针对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进行分类管理,具体分为禁止使用、有限使用、鼓励使用和开放使用四种类型。禁止使用的场景主要涉及高风险或师生一致反对的环节,这些将被明确列入“人工智能应用禁止清单”,并通过校内平台及时更新公开。有限使用的场景则需结合风险评估和师生意见,在特定条件下限制使用,并定期进行再评估。鼓励使用的场景则是指风险较低或师生共识较高的环节,这些工具或技术需通过学校备案流程。开放使用的场景则是指趋近零风险或师生认为适宜广泛使用的环节。
在教师规范方面,《规范》明确教师是AI+教学设计的首要责任人,要求教师在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合理、合规、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或服务,并提供必要的测试验证报告及备案。学生方面,《规范》强调学生应了解并遵守各项课程的人工智能使用规范,遵循教学计划、法律法规和学术诚信要求。
为确保《规范》的高效平稳落实,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涵盖了“师-生-机-环”各领域的代表,明确了各方在技术评估、伦理审查、师生反馈整合等方面的职责分工。同时,《规范》也鼓励科技企业及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AI+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符合治理规范要求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上海交通大学的《规范》并非高校首次发布AI使用规范,但相较于以往多聚焦于论文写作的情况,此次《规范》在教育教学的全生命周期层面进行了全面规范,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