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支付行业内部对于“新四方”模式是否构成真正的四方模式展开了热议。这一讨论源自一位支付机构从业者提出的疑问,揭示出行业内对于这一概念的认知差异。
回顾传统四方模式,它涉及用户、商户、收单机构、清算机构和发卡行。在这一链条中,清算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负责资金清算,还承担信息清算的任务,确保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然而,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AT)的崛起,它们在2018年之前绕过清算机构,与银行直接连接,建立了自己的清算网络。为了规范市场,央行牵头成立了网联,并推动了“断直连”改革,形成了“商户-服务商-清算机构-A/T-清算机构-发卡行”的两段式“新四方模式”。
尽管如此,“新四方”模式在实质上并未完全遵循传统四方模式的运作规则。清算机构虽然嵌入了清算链路,但在规则、定价和报文格式上,仍很大程度上遵循AT的要求。清算机构往往仅作为信息透传的角色,未能全面掌握和验证交易信息。
在信息清算方面,清算机构本应负责验证商户真实性、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等。然而,在“新四方”模式下,由于规则由AT主导,信息清算变得难以实现。这一现象在跨境交易中尤为明显,AT会根据成本考虑变造交易地点,导致银行账单上的交易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例如,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进行海外消费时,银行账单上的交易地点与实际不符,有的显示为中国,有的显示为新加坡。这种行为显然违反了相关监管规定,但由于清算机构和发卡行无法验证交易信息的真实性,这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这一现状引发了对于支付行业监管的深入思考。尽管“断直连”改革看似将AT收编至监管框架内,但实际上,AT在规则制定和定价方面仍拥有较大话语权。这导致清算机构和发卡行在交易信息透明度和风险控制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那么,行业是否有可能回归真正的四方模式呢?这取决于监管对于必要性的认定。目前,交易信息透明对于监管而言虽然重要,但尚未达到紧急的程度。因此,在没有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情况下,各方回归四方模式的动力并不大。
然而,风险在金融行业中是不可避免的。一旦黑箱中的风险无法再被有效控制,就可能引发重大事件。届时,监管可能会重新审视四方模式的重要性,并推动行业进行彻底的改革。但在此之前,行业各方可能将继续在现有的平衡点上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