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间的修行:画家,以心驭墨,超脱尘嚣

   时间:2025-03-03 16:59 来源:天脉网作者:钟景轩

在中国画的世界里,笔墨不仅是技巧,更是灵魂。一幅画的成败,往往不在于其描绘的题材,而在于画家是否能以笔墨驾驭意境,超越自然。

齐白石,这位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早在知天命之年,便已洞悉晚年追求的境界。他对笔墨的独到见解,从几段精彩语录中可见一斑。他称赞董其昌和项元汴的山水画,认为其余画家不过是匠气之作;又高度评价徐渭、朱耷和陈师曾,表示愿为三家门下走狗,轮回学习。这些言论,无不透露出他对笔墨的高度自觉和美学追求。

笔墨,是画家天赋、才情和修养的综合体现。不同的个性,造就不同的笔墨风格。齐白石晚年的一幅画作,仅以几根柳条和两根竹篱笆勾勒,却题有“秋色春风无此华美”之句,展现了他对笔墨的极致自信和驾驭能力。

黄宾虹,则是另一位对绘画史有深入研究的大家。他的画作,无论是临古还是写生,都充满了自我诠释。他强调,中国画家的判断力至关重要,有了自己的判断,才能以更高的视角审视绘画史和笔墨。

然而,笔墨之路并非坦途,刻意寻求笔墨出路,容易陷入因袭。黄宾虹因此从书法中寻求灵感,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真书、草书的笔形和笔法融入绘画,实现了笔墨的微妙转化。他注重运腕的自由度,追求“八面来锋”,使物象鲜活生动。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与宣纸进行“肉搏”,享受笔墨之间的无穷关系。一位画家提到,他性格含蓄内向,独自画画时,最享受与宣纸的互动,追求笔端的“八面来锋”,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神交。

好画贵在“精微”,这不仅指精确、细致,更在于自然流露的即兴感和布局的精巧。八大山人晚年的书法,每一笔转折变化都极尽“精微”,却不造作,如行云流水,隐然有禅意。当代中国画家应从八大的个案中,深究绘画与书法交融互换的可能性。

中国水墨画的现代性转化,离不开历史坐标。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傅抱石等先辈的实践,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石涛的《画语录》更是富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经典,其中的“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绘画的机缘是作者和材料间的种种交感和交流,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画家需要懂得随机应变,这是多年实践积累而来的默契。吴昌硕和黄宾虹的色彩风格迥异,但都值得欣赏和借鉴。画家还应注重对山川的直白感受,不能拘泥于某家某法,而应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创作。

对于山水画的创作,一位画家表示,他画山水不是在画水墨风景画,而是在写游山的散文诗。他看重的是山水能否提炼出不同的笔墨效果,而不是最终能把山水画到哪种程度。他的山水速写就是在面对山水那一刻的内心状态的真实写照。

绘画、生活,对这位画家而言已经没有界限。他一直很欣慰的是至今不觉得绘画是负担。他认为,兴趣、乐趣是绘画的源动力,如果连画画的欲望都没有了,绘画就会成为负担,成为谋生手段,那是艺术的绝路。画家需要伴随思考和智力去领会绘画的真谛,才能随时调整坐标和方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