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近期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旗下的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此举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董明珠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将‘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不仅关乎到企业的品牌声誉,更将我个人声誉与之紧密相连。如果做不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对于这一决策,业内专家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尽管不能断言这一举措一定会失败,但成功的难度确实不小。格力电器近年来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屡屡尝试,但除了空调业务外,其他如汽车、芯片、手机等项目均未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手机领域,尽管董明珠曾高调宣布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但最终却石沉大海,如今格力甚至开始涉足预制菜设备领域。
格力的空调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多元化战略的影响,市场影响力有所下降。一些原本与格力紧密合作的供应商,也开始对格力的前景产生担忧,信心逐渐减弱。与此同时,董明珠个人也面临着不少负面新闻,包括接班人培养不力、高管出走、秘书反目等事件,这些都对她的市场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董明珠将个人声誉与格力电器的未来紧紧绑在一起,无疑是一次大胆的赌博。有评论指出,这一决策更像是一种同病相怜的选择,而非强强联手。两个都在走下坡路的实体结合在一起,很难产生正面的协同效应,反而可能加速下滑的速度。
格力电器并非董明珠一手创办的私有企业,而是经过国有改制而来的。即便是私有企业,强行将个人声誉与企业品牌绑定,也可能带来不小的风险。例如娃哈哈、新希望等企业,尽管都是个人创办,但创始人宗庆后、刘永好都未将个人声誉强加于企业之上,而是选择与企业共进退。
董明珠的强势性格曾让格力电器迅速崛起,但如今却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过度张扬的个性可能让企业充满风险,难以实现健康发展。对于格力电器来说,如何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加快“去董明珠化”,或许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然而,董明珠本人似乎并未打算放慢脚步。已经70岁的她表示还要再干三年,而接班人的问题却迟迟未能解决。尽管有传闻称接班人已经浮出水面,但谁能保证他不会再次消失呢?在格力电器内部,被称作董明珠接班人的候选人并不少,但最终都未能站稳脚跟。按照董明珠的选人用人标准,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似乎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