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护国寺街9号,一扇半掩的朱漆大门后,隐藏着梅兰芳生前最后十年的居所——梅兰芳旧居,现今已成为梅兰芳纪念馆。步入这座小院,仿佛穿越时空,戏服与书画交相辉映,默默讲述着梅兰芳“戏画相融”的艺术人生。
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光芒四射,在绘画领域也造诣颇深。他与齐白石、徐悲鸿等绘画大师交往密切,留下了诸多艺坛佳话。梅兰芳自幼受家学熏陶,祖父擅书,父亲擅画,家中收藏大量古代书画,使得他从小便与丹青墨韵结下不解之缘。
梅兰芳的绘画之路始于自学,他早年寻出家中的画稿、画谱临摹,虽自称“只是涂抹而已”,却已显露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1919年,他拜入画家王梦白门下,正式开启了绘画之旅。在王梦白的悉心教导下,梅兰芳的画功日益精进,逐渐形成了自己古朴文人画的风格。
梅兰芳的书画“朋友圈”广泛,不仅有亦师亦友的齐白石、互慕互敬的徐悲鸿,还有来自印度、日本的国际友人。他与齐白石的相识尤为动人,当时齐白石声名未显,但梅兰芳对他尊敬有加,两人相互学习,成就了一段佳话。徐悲鸿也曾为梅兰芳绘制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天女散花图》,画作中的天女形象栩栩如生,深受梅兰芳喜爱。
在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中,绘画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是他灵感的源泉。他将绘画中的色彩调和、布局完密等技巧融入到戏曲表演中,使得他的舞台角色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他也从戏曲中汲取养分,将戏曲的韵味融入到绘画中,实现了戏画相融的艺术境界。
在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戏。为了维持生计和剧团运营,他卖画维生,创作了大量画作。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更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其中一幅名为《春消息》的红梅图,更是寓意着胜利的春天即将到来。
梅兰芳一生雅好收藏,去世后,其家属将其生前收藏的3万余件文物文献捐献给了国家,成为梅兰芳纪念馆的重要藏品。这些藏品中包括梅兰芳本人及众多名家书画作品千余件,如今在纪念馆内妥善保存,供后人瞻仰。
2024年,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梅兰芳纪念馆举办了“梅苑丹青”美术展。展览中展出的馆藏文物揭开了梅兰芳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京剧大师的艺术人生。
走进梅兰芳纪念馆,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小院中绿影婆娑,阳光洒在梅兰芳的半身汉白玉塑像上,仿佛还能看到他当年挥毫泼墨的身影。梅兰芳以戏魂入画,以画境养戏,在笔墨与锣鼓间诞育了独树一帜的美。他的艺术不朽,正是苦难中绽放的风骨,跨界处永生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