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加速布局人工智能(AI)领域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的最新动向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家电商巨头正悄然转型,力图在AI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期,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财报会上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以AI为核心战略,重点投入AI基础设施、基础模型平台及AI原生应用,以及现有业务的AI转型。这一战略决策不仅标志着阿里在AI领域的全面发力,更显示出其向科技公司转型的坚定决心。
据透露,阿里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专门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数字不仅远超阿里过去十年在该领域的投资总和,也刷新了中国民营企业单笔投资的最大纪录。吴泳铭表示,尽管目前尚难看清基座大模型的商业模式,但云计算网络作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其商业回报是确定的。
在阿里的AI叙事中,阿里云被视为科技属性的重要承载者。近年来,尽管市场对阿里的估值逻辑一直停留在其电商业务上,但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阿里云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尤其是在DeepSeek等AI技术的突破下,中国AI技术水平不再被视为落后于美国,这也为阿里的AI战略增添了信心。
在产品层面,阿里采取了与腾讯、百度不同的策略。夸克和通义千问作为阿里的纯AI化产品,正逐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阿里其他内部业务,如淘天、饿了么、飞猪等核心消费类产品,在AI化上则显得更为谨慎。尽管如此,这些业务的AI改造潜力仍然巨大,有望为主力业务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在短期内,阿里的最大想象空间在于其作为AI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角色。随着各家大模型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阿里云的机会愈发明显。然而,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并非易事。在全球范围内,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都在加大对AI的投入,阿里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阿里在AI领域的布局仍在加速推进。从Qwen模型的开源生态和技术能力,到对创新企业的入股,再到“AI+云”核心战略的确定,阿里正在逐步实现从“电商公司”向“科技公司”的身份转变。资金上的优势也使其在大模型赛道上占据了有利位置。
然而,阿里的AI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应用层面,阿里面临着如何在“AI to C”市场中争夺用户、提升声量的挑战。同时,在云服务层面,阿里云也需要思考如何抓住AI时代流量入口,以更开放的心态吸引更多用户。阿里云的业务深受集团电商基因的影响,客户群体以电商、零售行业企业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业务范围的拓展。
尽管如此,资本市场对阿里的AI故事仍持积极态度。今年以来,阿里股价暴涨50%以上,反映出市场对阿里在新赛道上潜力与可能性的认可。然而,质疑的声音也从未消散。在百度和字节等竞争对手尚未实现AI故事落地的情况下,阿里能否真正将AI战略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仍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阿里来说,AI战略的终极考验在于业绩的兑现。未来,AI相关产品收入的增长、夸克能否成为亿级用户应用以及云收入能否有质的提升,将成为衡量其AI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在这场AI竞赛中,阿里能否讲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