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东丰台木版年画这一市级非遗项目近日迎来了新的荣耀时刻。董静,作为东丰台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近期收到了两张迟到的参展证书,这些证书见证了他的原创作品在天津与湖南两地主题展览中大放异彩,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尽管东丰台年画在过去近20年里已受邀参加了上百次非遗展览,享誉国内外,但75岁的董静却有了更深的思考。他认为,仅仅通过展览展示年画的魅力是不够的,如何让这一传统艺术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他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董静表示:“过去,我认为我们这一代的任务主要是复原和传承传统年画技艺,但现在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为了探索年画的现代应用,董静近年来在创作和宣传东丰台年画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了市场调查。他利用传统技法创作出许多贴近现代生活的新题材年画,如以“神龙见首不见尾”构图展现美好愿景的龙年题材《龙腾盛世》,描绘宁河“河蟹节”欢乐的《紫蟹金秋》,以及融合当地景色与吉祥寓意的《美丽的七里海》等,这些作品都深受大众喜爱。
面对有人因技艺限制认为年画无法产业化的观点,董静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那些纯手工的工序正是年画的价值所在。为了推动年画的普及,董静已经开始尝试让年画“由大变小”,将它们制作成适合作为伴手礼的小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涵盖了门神、灶王爷等粗活年画,以及娃娃、仕女、戏出等细活年画,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现代感。
展望未来,董静有着更为宏大的计划。他打算在题材上进一步拓宽,紧跟生活热点寻找创作灵感,让年画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他还将考虑如何降低成本,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董静注意到,已经有年画开始融入家装领域,他也计划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让浓墨重彩的东丰台年画以更好的形式和内容融入百姓家庭。他坚信,只有让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在市场重新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为它们的活态传承注入更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