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雅韵,穿越千年的文化回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琴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袅袅,被誉为“太古之音”。
海南,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也曾是古琴艺术传播的重要一站。历史上,众多文人雅士因各种原因被贬至此,他们带来了中原的礼乐文化,其中包括了古琴艺术。在海南岛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古琴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近日,海口市群众艺术馆申报的“海南古琴艺术”成功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消息无疑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被古琴特有的艺术内涵和魅力所吸引,加入到学习和传承古琴艺术的行列中来。
古琴的起源虽无确切定论,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从《礼记》中的“士无故不撤琴瑟”,到《诗经》中多处提及古琴的诗句,都反映了古琴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修身养性的重要工具,更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海南古琴艺术的起步较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琼州海峡成为了阻碍海南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天然屏障。然而,唐宋时期,众多朝廷重臣和文化名人被贬海南,他们带来了中原的琴艺,推动了古琴艺术在海南的传播。其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对古琴情有独钟,一生创作了大量与古琴相关的诗词,其琴学思想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海南谪居期间,苏轼时常与当地文人弹奏品评,古琴的雅韵在琼州大地回响。
南宋时期的海南籍道教名人白玉蟾也是一位抚琴高士,他在诗文中大量言琴,探讨了琴道与养心的关系。明末清初的琴家云志高则是海南古琴艺术的又一代表人物,他师承金陶,编撰了《蓼怀堂琴谱》,对岭南地区的古琴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琴艺术在海南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古琴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海口古琴艺术节的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古琴艺术传承人、演奏家与古琴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展示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同时,海南南轩琴社的创办人廖延也致力于古琴的全民普及性推广,通过公益讲座、古琴进校园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古琴、爱上古琴。
然而,相比于其他省份,海南的古琴普及度仍然较低。许多人对古琴和古筝的区别并不了解,甚至将它们混为一谈。不少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乐器时,更倾向于选择认知度较高的传统乐器或西洋乐器,导致古琴学习者中中老年人比例较高。对此,廖延表示,希望通过古琴进校园等活动,点燃更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芒。
在古琴与古筝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显著差异。古筝音色明亮、音量较大,适合演奏各种风格的乐曲;而古琴音色醇厚、韵味悠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两种乐器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