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许多爱好者常常陷入困惑与自我怀疑之中,他们疑惑为何长时间的努力却未能带来显著的进步。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喜新厌旧”,频繁更换学习对象和风格,导致书法技艺如浮萍般难以扎根。
面对古代书法经典的浩瀚海洋,书法爱好者们往往眼花缭乱。他们或许从颜真卿的刚健楷书入手,赞叹其大气磅礴;不久又被禇遂良的秀美楷书所吸引,转而学习;随后,米芾的行书、秦汉的碑版又相继成为他们的新宠。这种不断变换学习对象的行为,使得他们的书法技艺如同建造中的房屋,刚刚搭起框架便被拆除,永远无法成形。
然而,真正的书法学习并非要求一成不变,而是强调在一定时期内,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一家一派。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言,学习书法并不难,关键在于选定一位古代名家,持之以恒地临习。虽然他的说法略显夸张,但赵孟頫本人便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他曾用二十年时间反复临习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直至达到与之俱化的境界。中年以后,他又专攻“二王”,数百遍地临习《兰亭序》等经典作品,终成一代大师。
书法学习不仅需要对一家一派的经典作品保持专一,就是对一种书体的掌握也需深入骨髓。篆、隶、楷、行、草各有其独特的结字规则和笔法系统,要熟练掌握并非易事。即便是书法大家王羲之,也深知自己在草书上的造诣不及东汉的“草圣”张芝,因为他在草书上的功夫尚浅。民国书法家于右任在碑学基础上专攻草书,每天只临写一个字,积少成多,两三年后便有所成。然而,由于他的草书基础建立在碑学之上,因此在流畅性上仍有所欠缺。
在书法学习中,“转益多师”和“遍临百家”固然重要,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专攻的基础之上。许多书法大师的一生,往往就是专攻一两个古代名家的书体,最终自成一家。而那些频繁变换学习对象和书体的人,往往一事无成。因此,书法学习者应首先确立自己的“主体”风格,在深入临习一家一派的经典中,建立起自己书法的主体框架。随后,再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家派和书体,进行“装修”,最终使其变得富丽堂皇,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