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温情与期盼的节日,再度悄然临近。无论身处何方,归家的心总是那么迫切,只为那一份与亲人团聚的温馨。得益于现代交通的便捷,飞机、高铁让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归途变得不再遥远。即便是在往昔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也总要想方设法,赶在春节前回到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作为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春节自然伴随着众多的传统习俗。其中,置办年货无疑是重中之重。从年夜饭上的丰盛佳肴,到各式各样的装点饰品、美味零食,每一样都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近年来,常有声音感叹年味变淡,春节似乎不再如往昔那般令人期待。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追溯春节的起源,它诞生于资源匮乏的奴隶社会,人们为了度过严冬,创造出了这样一个节日。那时,春节并非固定在某一天,而是一段时期。人们发现,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猎物难寻,植物也无法食用。
于是,他们凭借长期的经验积累,在秋天时便开始储备食物,以备过冬。然而,当寒冷的季节过去,天气转暖,储存的食物便容易变质,食用后会引起不适。因此,人们意识到,要顺利度过严冬,必须妥善储存食物,并在天气变暖前将其消耗完毕。于是,在这段相对空闲的时间里,人们聚在一起,聊天、篝火、歌唱、舞蹈,分享着储存的食物,这便是春节最早的雏形。在东欧一些国家,同样存在着类似的节日。
在那个时代,野兽同样面临着食物短缺的问题。它们为了寻找食物,时常袭击人类。在与野兽的斗争中,人们发现了它们的弱点,并将这些经验传承下来,形成了许多年货的由来。如今,我们已不必再为食物发愁,也不必担心野兽的侵袭。但祖先们艰苦的生存历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置办年货,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回忆,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年货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这个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无数春节的年货,寻找那份熟悉的感觉。
年画,曾是每家每户春节必备的装饰品。鲜艳喜庆的画面上,描绘着可爱的孩童或团圆的家庭场景。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愿望大多已经实现。因此,年画也逐渐退出了许多家庭的年货清单。
灶糖,曾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在春节期间,民间艺人会挑着担子,挨家挨户地打制灶糖。孩子们围在艺人身边,流着口水看他们制作这美味的零食。灶糖原本是用来供奉灶王爷的,希望他吃了能多说好话,保佑家庭美满、庄稼丰收。如今,人们已经明白美好生活的真谛在于自己的双手,而甜食也逐渐被视为不健康食品。因此,打制灶糖的习俗已经逐渐消失。
贴门神,曾是保护家宅平安的传统习俗。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依靠的是法治社会、警察和文明进步。因此,门神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桂花糕、绿豆糕等传统糕点,曾是春节期间的必备零食。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招待小朋友,这些糕点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从健康角度来看,这些糕点过于甜腻,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虽然糕点仍然存在,但大多已经变成了无糖低脂的版本,口感自然也不如从前。
手写春联和放鞭炮,曾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手写春联寓意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放鞭炮则是为了驱赶野兽、迎接新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纸质春联逐渐被电子春联取代;放鞭炮也因为污染环境、造成人身伤害而被禁止。如今,电子鞭炮成为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