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古意”:超越现实的诗意追求与精神寄托

   时间:2025-02-20 21:56 来源:天脉网作者:唐云泽

在探讨美术理论的深邃世界中,著名学者陈传席曾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画作若无古意,其格调便难以提升。这一论述激发了人们对“古意”与“格调”之间微妙关系的广泛思考。

美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画面传递美的感受。对于中国画而言,客观美仅仅是其魅力的一部分。它更追求在客观现实之上,融入创作者的精神追求。这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展现自然之美,还要融入中国文化中那份虚灵、澄澈的诗意审美,乃至更深层次的哲学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因此,中国画不仅追求形美,更注重气韵与格调,旨在营造一种超越自然的精神氛围,拥有更为丰富的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

然而,如何在中国画中表现“古意”,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近日,在整理旧日读书笔记时,笔者偶然发现了一段与这一问题不谋而合的见解。旅居加拿大的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在一次讲座中以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为例,深入剖析了令词的美感特质。其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一句,虽耳熟能详,却少有人深究其中的遣词造句。

“菡萏”一词,对现代人而言或许陌生,但它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叶嘉莹指出,若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虽通俗易懂,却失去了原句所蕴含的丰富意象和美感。因为“菡萏”一词源自《尔雅》,这部距今两千多年的词典,收录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与现实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这种距离,正是产生美的关键所在。

中国画中的“古意”,同样源于对意境的追求。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超越了现实生活,与喧嚣躁动、急功近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静寂、旷远与超尘的意境,使得中国画充满了古意盎然的气息,格调高雅脱俗。同时,这种意境也为欣赏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带来安宁与超然的感觉。

中国画与西洋画在表现手法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西洋画注重焦点透视,追求写实逼真;而中国画则采用散点透视,强调主观精神的表达。自宋代文人涉足绘画领域以来,中国画便融入了一种特别的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诗意精神融入笔墨之中,追求高古清幽、离尘绝俗的境界,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这种追求,正是中国画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延伸。

然而,在近代以来,随着西洋画的传入,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人被西洋画的写实逼真所吸引,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画已经过时。然而,一些智者如黄宾虹、陈师曾等,始终坚守水墨意韵和写意精神,认为中国画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他们指出,中国画注重主观精神的表达,这种追求与西方现代艺术不谋而合。因此,盲目借鉴西方艺术并不是明智之举,而应该立足本土文化,挖掘和传承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只有坚守中国画的独特精神和文化内涵,才能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独树一帜。正如朱乃正先生所言:“若我们一味盲目借鉴西方,误认为其为先行者,急于与西方接轨,将导致我们自离优厚的文化传统,又自废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初心,坚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