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界,启功先生的名字如雷贯耳,身为雍正帝九世孙的他,却以书法艺术成就斐然而著称。然而,有这样一位书法大师,竟让启功先生当场脱帽鞠躬,他就是林散之。
林散之,1898年出生于南京的一个贫寒家庭,幼时因中耳炎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导致左耳微聋。但这并未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从涂鸦中找到了乐趣,度过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六岁起,他便进入私塾学习,不仅学业有成,更在闲暇时展现出绘画天赋,连私塾先生都对其赞不绝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散之的书法才华也逐渐显露。12岁时,他已经开始为邻居写对联,虽然略显稚嫩,却独具特色。然而,命运多舛,1911年,父亲因病去世,家境更加贫寒,亲友的冷漠让他心灰意冷,却也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决心。
求学期间,林散之不仅刻苦钻研学问,更在书画领域不断精进。他拜张青甫为师,学习人物画像,其画作风格独特,令人捉摸不透。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虽然生活清贫,却热爱藏书,家中书籍琳琅满目。
林散之在教书之余,游历四方,增长见识,书法技艺也日益精进。前来求画者络绎不绝,他的作品逐渐在书法界崭露头角。尽管晚年遭遇烫伤等不幸,但他从未放弃书画,只要能够拿笔,就坚持创作。
终于,林散之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作品和精神得到了众多书法家的认可,应邀创作了《黄山归葬图》。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的作品被选为《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的第一名,与郭沫若、启功等大师齐名。
当启功先生看到林散之的书法时,深感震撼,连忙脱帽鞠躬三次,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举动让林散之一时名声大噪,上门求画者更是络绎不绝。1937年,《人民中国》杂志第一期刊出了他的作品《清平乐·会昌》草书条幅,轰动海内外书坛,连日本人都对其敬佩不已,尊称其为“草圣”,并在回国后大力宣扬他的作品。
林散之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年坚持与努力的必然结果。他自幼练习书法,临摹历代名家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