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挑战高额奖金背后:是“躺赢”还是“割韭菜”陷阱?

   时间:2025-02-20 11:57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瑾瑜

近期,网络上兴起了一股参与各类挑战赢取高额奖金的风潮,包括独处挑战、自律挑战以及不使用手机挑战等。然而,随着这些挑战活动日益增多,参与者发现成功案例寥寥无几,反而因苛刻规则而损失报名费的纠纷频发。

这些挑战活动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由网红博主发起的慢直播,通过记录封闭生活吸引网友打赏;一类是短时间内的公益性质挑战,倡导人们远离手机;还有一类则是通过缴纳高额报名费参与,挑战成功后可获得丰厚奖金。以一家黑龙江的机构为例,他们提供的挑战活动包括5天、7天、8天、18天、25天不等的封闭自律挑战,报名费高达1.5万元,而挑战成功的奖金则从最高1万元递增至30万元,并退还报名费。

为了吸引参与者,这些机构通常会展示各种所谓的“资质”证书和名人推荐视频。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证书和推荐视频的真实性往往难以验证。挑战者还需签署一份详细的“安全免责协议书”,其中包含多达21条的挑战规则,如不得遮挡手机、每天必须运动健身一小时以上等,一旦违反,将被判定为挑战失败,且不得无理取闹。

事实上,许多挑战者因高额奖金的诱惑而报名参赛,但最终因苛刻规则被判挑战失败,损失惨重。例如,陕西一位挑战者三次参赛均因面部遮挡超过规定时间等原因被判失败,损失了2.04万元报名费。上海的张先生更是连续挑战10次均告失败,最终决定起诉活动方。

从多起挑战失败案例来看,主办方对规则的解释往往含糊其辞,甚至肆意判定。例如,有的挑战规则规定“不得在监控下触碰身体隐私部位”,但活动方对“隐私部位”的定义却模糊不清,导致挑战者因手放在大腿上也被判违规。摘下眼镜等行为也被视为触犯了“不能在监控下穿脱任何衣物”的规则。

律师指出,这些挑战规则中部分涉及霸王条款和侵犯个人隐私,由于规则解释权在主办方手中,又缺少第三方监督,参与者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因此,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应加强对这类活动的监管和内容审核把关,防止其成为牟利工具。

事实上,已有挑战者因挑战失败而将活动方告上法庭,要求偿还报名费。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认为,参与者缴纳高额报名费参与挑战活动是为了赢取高额奖金,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赌博性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应给予否定性评价。尽管如此,法院还是会根据实际情况判决活动方退还部分报名费。

面对自律挑战活动的乱象频发,网友们纷纷呼吁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力度,防止此类活动继续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广大网友切勿因一时冲动而盲目参与此类挑战活动,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