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圈乱象丛生,“盲书”究竟是创新还是胡闹?

   时间:2025-02-19 14:06 来源:天脉网作者:冯璃月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其精髓在于书法家的精神追求与笔墨间的情感流露。书法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直接映射,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然而,近年来书法界却频频出现令人咋舌的现象。

一些所谓的“书法表演”和艺术创新,严重扭曲了书法的本质,让人不禁质疑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从“射墨书法”到“丑书”,再到近期火爆的“盲写书法”,这些行为艺术不仅未能提升书法的艺术价值,反而让书法这一国粹蒙羞。

在“盲写书法”的视频中,书法家闭眼侧对宣纸,任由美女扯动纸张,肆意涂鸦,甚至直接在美女身上泼墨写字,场面混乱不堪。这种近乎神经质的行为,却被冠以“艺术”之名,书法家也被尊称为“大师”,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面对这样的“艺术”,众多书法爱好者纷纷表示不满和指责。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艺术已经背离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相比之下,每年《兰亭奖》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则展现了书法的典雅与章法,让人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然而,这些优秀作品却未能阻止书法界创新乱象的蔓延。一些书法家打着创新的旗号,背离书法艺术的美学基础,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形成了为创新而创新的书法“乱”象。其中,“盲书”大师张强便是典型代表。他声称自己是在放弃控制,追求纯粹的书写,让“乱”成为一种真正的“乱”。此言一出,更是遭到了书法爱好者的强烈质疑和批判。

事实上,真正的书法艺术之美,并非在于形式的创新,而在于对文化内涵的凝结与沉淀。历史上的手帖佳作,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丧乱贴》等,虽然字迹凌乱,但却承载着作者起伏跌宕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书法艺术中的手帖之美。这种美,是文字之外的情感和内涵的直接呈现,是“文以载道”的体现。

反观当今书法界的创新乱象,却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原则。一些书法家盲目借鉴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规律,用西方艺术标准来评定中国书法艺术,导致书法艺术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色和美学基础。这种创新,不仅未能提升书法艺术的品质,反而让书法艺术变得光怪陆离、毫无意义。

因此,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流于形式上的创新,更不能变成博取眼球的行为艺术。而应该坚守书法艺术的基本原则,注重文化内涵的凝结与沉淀。在此基础上,适当创新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汉字书法对于“道”、对于“情感”的承载作用体现出来。正如张大千所说:“要艺术,不要杂耍”。

对于那些所谓的“盲写”等艺术,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也算艺术,那么我们的审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回归其本质,坚守其基本原则,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