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中期,文坛巨匠苏轼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将书法、绘画、诗文与篆印巧妙融合,推动绘画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特别是绘画与书法的结合,对后世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聚焦于苏轼之后北宋画坛的演变与进一步发展。
苏轼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了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六席,其中三苏为父子兄弟,欧阳修可视为苏轼的导师,曾巩与苏轼同榜进士,王安石则与苏轼同朝为官。就连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闻名的秦观,以及书法造诣深厚、被誉为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都是苏轼门下的“苏门四学士”成员,苏轼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苏轼的推动下,书画迅速融合,众多高级知识分子开始将书画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再仅仅将书法作为自我娱乐的方式,而是将绘画也视为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其中,米芾以其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艺术的痴迷,成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米芾,被誉为“米颠”,其艺术成就与苏轼并驾齐驱,实属难得。他出身于奚族后裔家庭,祖辈早入华夏,在后周时期已位至太师,入北宋后又任节度使和大将军。米芾自幼生活优渥,因母亲阎氏是北宋英宗皇后的亲戚,入宫侍奉宣仁皇后,并为皇子哺乳,使得米芾在皇子继位为宋神宗后,得到了特殊的关照,仕途顺畅。
米芾不仅热爱赏石,提出了“相石四法”,即“瘦、皱、漏、透”,至今仍是赏石界的最高标准,他还痴迷于各种石砚,甚至为了一块上好端砚,不惜直接向宋徽宗讨要,其爱砚之情可见一斑。米芾的书法更是超凡脱俗,尤其是行书,俊逸潇洒,被誉为古今第一人。
米芾的书法早期受唐人影响,后拜访苏轼求教,得到指点后转而研习魏晋书法,遍寻古迹法帖,最终将晋人书法的韵味融入自身。他的山水画则师从江南董源一路,描绘烟雾云山,讲究平淡天真,并以独创的“落茄皴”点染法,形成独特的画风。
米芾的“落茄皴”以点为主,通过错落点染,描绘烟云笼罩、变幻莫测之景。这种画法近看只见笔触,显得粗疏,但远观则意境十足,非常适合描绘水乡景色,具有强烈的写意效果。米芾的书法名震书坛,但绘画作品却极为珍视,只作小幅,从不轻易示人。
米芾的长子米友仁,同样聪颖早慧,家境优渥。他在书法上虽不及父亲,但在绘画上却能更进一步,将父亲的“点”式皴法发挥到极致,并有所创新。米友仁发现即使笔性纯熟,仍会在边界处显得过于硬朗,于是他改进了画法,先将纸湿润,再于将干未干之时着笔,使得画面水墨交融,弥漫扩散,完美再现了江南风光。
米友仁的画风比父亲更为宽广大气,但物象极简,甚至不着物象,只有云烟缭绕,虚实变幻。这种虚无缥缈的云烟正是他心灵的反映,他以笔墨游戏得人生乐趣,喜欢在自己的画上题“墨戏”二字。米友仁的画作是存世最早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真迹之一,他与父亲并称为“大小米”,其独特的点状皴法也被称为“米点皴”,山水画风格则被誉为“米氏云山”。
尽管北宋中后期书画艺术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但盛极而衰的规律难以避免。在这一艺术鼎盛时期,一场大祸正悄然逼近,对中国艺术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绘画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