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的热烈讨论。此次更名中,“格力”二字悄然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董明珠的个人名字,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
董明珠为何要对格力专卖店进行如此重大的调整?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这或许与格力当前面临的战略转型需求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格力空调业务占据了公司营收的70%以上,而生活电器业务的收入却仅占2%左右。面对这一局面,格力急需打破消费者对“空调专卖”的固有印象。
“董明珠健康家”的更名,旨在通过场景化体验和全屋家电整合,实现品牌的全面升级。格力工作人员表示,此举还能借助董明珠的高知名度,使品牌更加贴近消费者。然而,这种“品牌亲民”的说法,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并不那么站得住脚。毕竟,董明珠的“个人品牌化”战略已经多次尝试,但每次都伴随着不小的争议,且效果并不显著。
回顾历史,2015年格力推出手机,开机画面便是董明珠的个人头像,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企业家IP化”的广泛争议。2020年,“格力董明珠店”线上商城上线,更是将线上商城与董明珠个人紧密绑定。然而,无论是格力手机还是董明珠线上商城,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
此次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虽然意在通过整合冰箱、小家电等产品,削弱“空调”业务对企业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潜在风险。一方面,消费者可能会误以为“董明珠健康家”是专门销售保健品的店铺,从而弱化格力家电的专业形象,导致品牌形象混淆。另一方面,考虑到董明珠已经71岁高龄,若其退休或出现舆情危机,品牌价值将面临剧烈波动。
那么,既然更名存在潜在风险,为何大股东没有阻止这一举动呢?这主要得益于董明珠在格力内部的高地位。尽管她持有的股份不多,但在格力战略上拥有绝对话语权。例如,2016年收购珠海银隆议案遭否决后,董明珠仍通过个人投资推动项目落地,彰显了其“强人治理”的风格。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曾连续13年占据空调市场全国第一的位置,2024年净利润更是创下五年新高。这些成绩为董明珠提供了战略试错的空间。
作为最大股东的高瓴资本,更关注的是短期财务回报。只要董明珠的调整能够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大股东便不会对品牌战略进行过多干预。因此,从格力专卖店到“董明珠健康家”的更名,不仅是71岁高龄女企业家的自我革新,也是传统制造巨头向智能家居生态转型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