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墨董源:夏山烟云中的山水诗画

   时间:2025-02-18 18:11 来源:天脉网作者:唐云泽

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长河中,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是一个璀璨夺目的时期,名家大师层出不穷,各领风骚,共同推动了中国山水画走向全盛。其中,荆浩、关仝、李成、范宽四位大师,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奠定了北宋以后山水画发展的坚实基础。

荆浩以大开大阖的山水画格局著称,其作品气势磅礴,被誉为“开图千里”。他的亲传弟子关仝,则以极简荒寒的笔墨,展现了“关家山水”的独特韵味。关仝的同乡李成,在跟随其学画后,结合齐鲁风光,开创了“寒林平远”的画风。而李成的弟子范宽,更是尽得山水骨法,画出了沉稳厚重、宽博阳刚的山之精神。

这四位大师均来自北方,他们的画作反映了中国北方大山大水的雄浑壮阔与凝重荒寒。然而,在江南水乡,也有一位山水画大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广受赞誉,他便是南唐的山水画大师董源。

董源曾在南唐宫廷担任北苑副使,掌管皇家园林。他的画风与北方的荆、关、李、范截然不同。他更喜欢横幅构图,画面徐徐展开,山峦延绵,秋水横波,充满了舒缓宁静的江南气息。他的技法也独具特色,根据江南丘陵湖泊众多的地貌,开创了一种笔划细长、柔韧圆浑的“披麻皴”,很好地反映了江南山水的特色。

五代 董源 《夏山图》 现藏上海博物馆

董源的山水画分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类型。青绿山水沿袭初唐李思训的路子,但更为清丽淡雅;水墨山水则承袭中唐王维的章法,并着力改进,开创了江南山水画派。他的水墨画笔致细腻,墨色岚清,特别适合描绘烟云笼罩的江南山水。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董源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便是一幅典型的江南夏日景色,画面为横向全景式构图,景深辽阔,一派舒缓安宁的气象。画中的山石平峦浅坡,曲线和缓,坡上有树木林立,坡下是溪流汇聚成河,间杂有凉亭、渔人、渡船,充满了恬静的生活气息。

然而,在历史上,董源的评价并非一帆风顺。在北宋时期,由于荆、关、李、范四家声名太盛,董源的名声并不显赫。直到北宋晚期,艺术巨擘米芾对董源推崇备至,认为他的画格调高雅,在众人之上。米芾将董源绘画中的远山朦胧聚点成形之法吸收,发展出了“米点皴”。经米家父子极力推崇,元朝的大画家赵孟頫、黄公望等也十分重视董源,深深服膺其技法。

五代 董源 《江堤晚景》

最终,在晚明艺术大家董其昌的整理与重构下,董源被推上了山水画南宗直承始祖王维之后的一代宗师地位。他的画作与技法,至今仍被后人广为推崇与学习,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