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数量日益增长,然而,在农村学校的讲台上,中师生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小学到中学,约三分之二教师的“第一学历”是中师,他们构成了农村教育的坚实基石。
回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师生们怀揣梦想,扎根农村,将自己的青春岁月无私地奉献给了乡村的教育事业。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们被誉为撑起中国农村教育“一片天”的中坚力量,这一称号毫不夸张。
如今,在农村的中小学里,55岁以上的中师生已占到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即将在未来五年内陆续退休。关于他们的养老金发放,新的计算方式包含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四部分。
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的计算依据是个人账户累计储额除以计发月数。显然,个人账户储额越多,计算出的养老金标准就越高。然而,在山东,教师的这两个账户均建立于2014年10月1日之后,不足十年。对于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教师,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他们的账户储额因历史原因而相对较低。
为了弥补这一不公平现象,国家出台了“视同缴费”和“过渡性养老金”政策。这一政策将教师参加工作至个人账户建立期间的未缴费时间视为已缴费,即“视同缴费年限”。过渡性养老金专为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设立,旨在弥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不足。
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退休时省或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乘以本人视同缴费指数乘以视同缴费年限再乘以1.3%。这一公式表明,月平均工资、视同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指数越高,计算出的过渡性养老金就越高。其中,月平均工资是客观的,而视同缴费年限已成为定值,唯一可变的是视同缴费指数。
根据《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视同缴费指数与教师的职务职级(技术职称)相对应。这意味着,只要教师在退休前评聘上更高职称或岗位工资上升一档,其视同缴费指数就会提高,进而增加过渡性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
值得注意的是,职称越高,视同缴费指数也越高。对于教师而言,这一指数取决于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技术职称)。因此,只要教师尚未退休,其视同缴费指数就存在提升空间。特别是从2024年7月起,新职称(岗位)的提升幅度加大,使得晋升职称更具价值。
过去,副高职称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但现在,山东自2020年起实施的“乡村基层高级”职称和“1230”政策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些政策规定,乡村教师工作10年及以上可申报中级、20年及以上可申报副高、30年及以上可申报正高,且不受岗位比例限制,可“直评直聘”。
从实践来看,教龄20年及以上的乡村教师只要拥有两个县级以上“核心荣誉”,如综合优秀、教学质量奖或优质课等,就有机会通过基层副高的评审,并享受与普通副高、正高相同的待遇。这一政策已延期至2027年12月31日,为乡村中师生提供了宝贵的晋升机会。
面对这一政策机遇,乡村中师生应抓住时机,努力实现退休前职称的晋升,不仅了却副高职称的心愿,更让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宽裕和从容。对此,您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