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深度合成技术在音视频领域的滥用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从雷军声音的恶搞视频到刘德华音视频的伪造,一系列未经授权的合成作品频繁出现,不仅侵犯了名人的权益,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担忧。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AI深度合成音视频的制作门槛并不高。在一些网络购物平台上,这种技术已成为部分网店谋取利益的工具。消费者只需支付几十元,就能定制到名人音视频的AI深度合成作品。这种服务的泛滥,无疑加剧了侵权行为的蔓延。
那么,这些高度逼真的合成音视频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调查结果显示,相关软件在网络上的获取并不困难。一些网络主播甚至开设直播课程,教授网友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进行声音和面部的深度合成。在移动端,虽然手机应用商城提供了众多换脸工具,但受限于固定场景和逼真度,效果并不理想。而在PC端,则有数十种开源软件和工具可以实现更为精细的合成效果,尽管这些软件的使用和参数调整具有一定技术门槛,但在短视频平台和网购平台上,仍有不少主播和商家在积极传授相关技巧。
针对这一现象,法律专家明确指出,未经授权合成制作他人音视频属于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自然人享有肖像、声音等人格权益,任何组织或个人利用信息技术伪造都是违法的。2023年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2024年网信办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更是提出,对AI生成合成内容要进行标识,以防止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在实际案例中,国内已经审结了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一位配音演员的声音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AI生成并对外出售,法院最终认定被告方构成侵权,并判决其书面赔礼道歉,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这一判决无疑为类似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警示。
面对AI侵权的严峻形势,专家建议从多个层面综合施策。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利用AI技术来对抗和检测AI。当前已有一些典型的AI技术能够对图片或音视频进行检测,从而有效识别出合成内容。同时,法律层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细化AI克隆技术的法律条款,明确侵权行为的定义和责任,并加强执法力度。平台方面则应强化政策法规的宣贯和执行,做好数据保护,应用技术手段规避AI克隆侵权问题的发生,并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
公众也应提高防范意识。对于普通人而言,未经本人或版权方同意,用AI制作合成音视频同样构成侵权行为。因此,大家应谨慎使用相关软件和技术,避免侵犯他人权益。同时,也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法律专家强调,法律并没有禁止使用AI合成技术,而是禁止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尤其是禁止不进行任何显著标识和提示的AI合成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因此,AI深度合成制作和信息发布者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勿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