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席卷全球票房,成为现象级电影后,一股“哪吒热”也悄然在海外蔓延。然而,这股热潮中却混入了一股不和谐的声音,一部名为《我是哪吒2之英雄归来》的动画电影,因涉嫌抄袭和误导观众,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批评。
据媒体报道,《我是哪吒2》不仅在剧情上与《哪吒之魔童闹海》高度相似,角色设计和部分道具也明显雷同。例如,两部影片都讲述了哪吒与龙王三太子的战斗,以及哪吒落入阴谋中的情节。《我是哪吒2》中的角色形象与《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角色形象极为相似,让人不禁怀疑其制作初衷。
更有甚者,《我是哪吒2》的制作质量低劣,画面粗糙,剧情逻辑混乱,仅有6个角色却强行拖长至85分钟,观众反响极差。有观众反映,他们误以为《我是哪吒2》是《哪吒之魔童闹世》的续集,结果却大失所望。
其实,这种紧跟大片热度进行抄袭和“回蹭”的行为,在国内电影圈中并非个例。例如,2006年皮克斯的《赛车总动员》大获成功后,国内某动画公司迅速推出了《汽车人总动员》,其海报风格与前者如出一辙,但影片质量却相差甚远,豆瓣评分低至2.8分。
还有一些网络大电影,喜欢蹭知名电影的“顺风车”,通过“IP抄袭”和“踩点上映”的方式,迅速抢占市场。例如,在《捉妖记》票房大卖后,网上迅速出现了《捉妖济》,且一口气拍了三部。
这种乱象不仅在国内存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公司。好莱坞就有一家名为Asylum的公司,专门靠山寨好莱坞大片赚钱。他们的行动力极强,投资预算能省则省,拍摄流程尽量简化,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山寨片,抢占市场。例如,在《环太平洋》上映前三天,他们就推出了《环大西洋》,虽然质量粗糙,但却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
面对这种“畸形乱象”,观众和业界人士纷纷呼吁加强监管,提高审查标准,遏制山寨电影的泛滥。同时,观众也应提高鉴别能力,避免被误导和欺骗。毕竟,每一块钱的票房收入,都是对受害观众的诈骗,更是对影视圈原创作者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