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之美何在?全国美展引发传统中国画传承之思!

   时间:2025-02-17 10:16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全国美展引发中国画创作方向热议

在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著名画家方增先先生对参展作品表达了深切忧虑。他指出,当前中国画创作方向及对传统的认知似乎出现了偏差,意笔作品愈发稀少。在500余件入选作品中,写意作品仅寥寥数张,几乎不见一笔笔画出的作品。

方增先进一步批评道,许多工笔画已偏离了传统工笔画的精髓,不再是笔法与墨法的结合,而是依赖长时间的描摹与打磨。尽管外形美观,却缺乏内涵,审美趋于浅薄。面对如此现状,他深感忧虑。

传统中国画中,“笔”与“墨”被视为双翼,是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手段,更是其底线与灵魂。历史上,中国画经历了从重用笔到讲用墨的发展阶段。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骨法用笔”奠定了中国画的基础。唐代张彥远也强调了“骨气”与“形似”皆源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然而,当前中国画坛却出现了三种明显的倾向:一是“重墨轻笔”,作品看似水墨氤氲,实则苍白无力,墨法脱离笔法,失去生命力;二是“以描代笔”,误认为学好素描就能画好国画,以素描画法取代国画用笔;三是“以形盖笔”,画作重造型、重轮廓,却掩盖了线条的质量。

方增先认为,中国画“缺笔”现象的根源在于画家对书法的群体性漠视。当代画家书法水平普遍不高,导致许多画家不敢在画面上题字,或题字破坏了画面完整性。许多画家认为“画好就行了”,不愿花时间练习书法,中国画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书法危机。

石涛的“一画论”揭示了中国书画线条背后创作者精神世界的表达与追求。透过画家用笔方式与线条,可以看出其艺术造诣。缺乏笔力的国画,如同失去了灵魂,难以传承与发展。

在学术界,多位画家与理论家对当前中国画坛的现象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中国当代绘画缺乏书写性,写意创作被边缘化,制作性强的作品大行其道,尤其是大幅工笔作品在国家级美展中占据压倒性优势,这令人忧虑。笔墨是艺术家发展的根基,缺乏积累与传承,中国画难以光大。

有研究者指出,当前许多画家传统功力不足,笔墨功夫不到家,造成线条软弱,浮在纸面上。这源于对“笔墨”的误读,影响了画家的艺术追求与观众的艺术判断。笔墨是艺术家发展的根基,好画必须经得起反复品味,这需要经年累月的锤炼。

陆俨少曾言,画家“十分功夫”须得“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书法功底决定了画作线条的质量与骨力。有了笔,画作才有看头;没有笔,画作只是形与色的空壳。通过书法练习,画家可以深入理解古人的艺术精神,提升作品的气象。

尽管有人提出不必强调笔墨,应讲究点线面,但多数画家与理论家认为,丢了笔墨,中国画将失去其独特魅力。在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笔墨必须与时俱进,但绝不能放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