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深度合成技术引发的音视频侵权事件层出不穷,从对企业家雷军的恶搞,到假冒张文宏医生进行商品推销,甚至出现了利用该技术实施诈骗的犯罪行为。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声誉,也对社会信任构成了威胁。
早前,有网友利用AI技术模仿刘德华的声音,企图在网络上获取关注。刘德华的电影公司迅速发表声明,警告网民不要受骗于这种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的骗局。
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AI深度合成音视频的制作门槛并不高。在某些电商平台,该技术已成为网店盈利的手段,消费者只需支付几十元,即可定制名人音视频。这种商业化应用无疑加剧了侵权问题的蔓延。
在网络平台上,一些主播甚至开设直播课程,教授如何使用开源工具进行AI深度合成。这些工具虽然在网络上易于获取,但由于操作复杂,涉及多个参数调整,因此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然而,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主播开始分享这类技术,使得AI合成变得更加普及。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未经授权,不得制作、发布他人的深度合成信息。网店接受订单制作名人音视频的行为已构成侵权,应承担法律责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自然人的肖像、声音等权益受到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伪造均属侵权行为。
在实际司法案例中,已有配音演员因声音被AI生成并出售而提起诉讼,并最终胜诉。法院认为,自然人的声音属于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未经授权的使用构成侵权。
面对AI深度合成技术的普及,专家建议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范。从技术层面来看,可以利用AI技术来检测和对抗AI生成的音视频。目前已有一些技术能够分析图片或音视频,判断其是否经过后期加工或合成。
在法律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细化AI克隆技术的法律条款,明确侵权行为的定义和责任,并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平台也应强化政策法规的宣贯和执行,应用技术手段规避AI克隆侵权问题的发生,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
专家提醒,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甚至是动画形象,未经本人或版权方同意,利用AI合成制作其音视频均属侵权行为。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受害者。同时,AI深度合成技术的使用者和信息发布者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切勿因一时之利而触犯法律。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并不禁止使用AI合成技术,而是禁止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尤其是未经显著标识和提示的AI合成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更应受到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