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深度合成技术在网络上引发了诸多争议,从模仿企业家雷军到伪造张文宏医生的音视频,甚至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活动,这一系列事件让公众对该技术的滥用感到担忧。据报道,过去一年中,AI深度合成音视频侵权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名人的权益,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中,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例是,有网友利用AI技术模仿刘德华的声音,以此吸引流量。这一行为迫使刘德华的电影公司紧急发布声明,警告网民不要上当受骗,因为这是一种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的骗局。记者调查发现,制作这样的AI深度合成音视频并非难事,一些购物平台上的网店甚至以此为生,只需支付几十元,就能定制名人音视频。
那么,这些高度逼真的AI换声和换脸是如何制作的呢?记者发现,虽然手机应用商城中有许多换脸换声工具,但效果并不理想,逼真度不高。相比之下,网店制作的AI深度合成音视频则更加真实。据专家解释,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开源软件和工具可以实现换声和换脸效果,但这些软件属于半专业软件,需要调整参数和多个步骤,因此不为普通网民所熟知。然而,一些网络主播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教学,教授如何使用这些软件。
对于网店使用AI深度合成技术制作并出售名人音视频的行为,法律专家指出,这已构成侵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未经授权,不得深度合成制作发布他人信息。网店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民法典中关于肖像权和声音权的规定,也违反了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网信办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要求,对AI生成合成内容要进行标识,以防止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那么,网店使用AI深度合成技术制作名人视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法律专家表示,国内已经审结了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在这起案件中,一名配音演员的声音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AI生成并对外出售,法院最终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这意味着,网店的行为同样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面对AI深度合成音视频侵权的严峻形势,专家提醒公众要提高防范意识。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利用AI技术来检测和对抗AI。目前已有一些AI技术能够对图片或音视频进行检测,判断其是否经过后期加工和合成。同时,法律、平台和公众也需要共同努力,防范AI侵权问题的发生。法律层面需要完善相关立法,细化AI克隆技术的法律条款,并加强执法力度。平台层面需要强化政策法规的宣贯和执行,应用技术手段规避AI克隆侵权问题的发生,并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
法律专家还提醒AI深度合成制作和信息发布者,不要心存侥幸。法律没有灰色地带,任何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AI合成技术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公众和相关从业者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