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艺术领域,徐悲鸿是一位与齐白石、张大千齐名的杰出画家。早年赴法国深造的他,回国后致力于美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徐悲鸿以其精湛的人物、花鸟画技艺闻名,尤其擅长画马,其《八骏图》更是享誉全国,深受民众喜爱。
然而,徐悲鸿最为昂贵的一幅作品并非以马为主题,而是描绘农民耕种的《九州无事乐耕耘》。这幅画作于1951年创作,2011年在拍卖会上以惊人的2.66亿元成交,刷新了徐悲鸿作品的拍卖纪录。这幅画作究竟有何魅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幅罕见的以农民耕种为题材的徐悲鸿作品,与其擅长的马和花鸟画截然不同。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尤为特殊,使其成为艺术史上的珍品。那么,这幅画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诞生的呢?
据文物专家介绍,1951年新中国初建,时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的郭沫若代表中国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这一喜讯传回国内后,徐悲鸿作为郭沫若的好友,决定创作一幅画作以示庆贺。于是,《九州无事乐耕耘》应运而生。
徐悲鸿创作这幅画时,寓意深远。一方面,它是对郭沫若获奖的庆祝;另一方面,它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天下太平。画作完成后,徐悲鸿亲自将其赠予郭沫若,此后数十年间一直由郭沫若珍藏,直至其逝世后才流入民间。在拍卖前,多位文物专家对《九州无事乐耕耘》进行了鉴定,确认其为国家一级文物。
《九州无事乐耕耘》以写实为主,虽然画面上仅有三位农民和一头牛,但徐悲鸿对细节的把握却极为精准,巧妙设置令人叹为观止。放大画作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位农民虽年迈但仍积极劳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寓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正努力耕耘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除了人物和耕牛的生动刻画外,画作中的许多细节也充满了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例如,农民腰间的烟袋和耕地所用的双铧犁,都极具时代感。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能够如此逼真地描绘出农耕场景。在书画爱好者眼中,这幅画是难得的珍品;而在普通人眼中,它更像是农民耕田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