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信息传递手段相对匮乏,官府常常借助城墙上的告示来向全城百姓发布重要信息,其中包括传达皇命和发布通缉令等。尽管与现代通缉令形式相似,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却因画师未见过罪犯而准确度不高,但这并未阻碍捕快们有效追捕罪犯。这背后的奥秘,主要归功于三个关键的策略。
首要策略是照身帖的使用,这一制度类似于现代的身份证,由战国时期的商鞅所创。照身帖上详细记录了持有者的国籍、户籍和姓名等信息,是古代人出行和住宿的必备证件。没有照身帖,不仅无法投宿客栈,甚至在夜间出行也会因宵禁而被捕。伪造照身帖极为困难,因为古代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官府手中。
其次,保甲制度在古代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自秦朝起,朝廷推行保甲制度,以保为单位实行连坐法。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地方发生犯罪而无人举报,该地区的所有人都将受到惩罚。由于古代人口流动性小,生面孔很容易引起当地人的警觉,罪犯一旦逃亡至陌生地方,往往很快就会被检举。
最后,重金悬赏是古代官府追捕罪犯的另一大利器。历史上不乏因悬赏而成功捉拿罪犯的例子。春秋时期,楚王为了捉拿伍子胥,悬赏五万石粮食;宋朝则明确规定,能杀掉罪犯者可得赏银五万;明朝更进一步,捉到罪犯者甚至可以直接被授予官职。在这样的高额悬赏之下,罪犯往往难以逃脱法网。
尽管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存在诸多不足,但借助照身帖、保甲制度和重金悬赏三大策略,官府仍然能够有效地追捕罪犯,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