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细节》:读懂山水画,就读懂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吗?

   时间:2025-02-16 09:14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瑾瑜

近期,一本旨在深入解读国画艺术的通俗读物《国画的细节》横空出世,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马菁菁所提出的核心观点及所选的“标本”画作。

马菁菁,一位拥有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背景的学者,师从水墨名家郭梅苹,对古代及近现代名家字画有着深厚的鉴赏功底。她在书中大胆提出:“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便是掌握了中国艺术的灵魂。”她解释道,尽管中国艺术种类繁多,山水画在中国绘画的1600多年历史中仅占其一,但因其抽象与包容性,成为艺术家们表达自我、探索创新的理想载体。山水画的线条千变万化,从简单的勾勒到繁复的皴擦,每一代画家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探讨中国绘画的源起时,作者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视为中国画的“标准器”,认为它蕴含了中国绘画的千年脉络。这幅长卷画作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诞生,其构图与元素也成为后世画家创作的基石。《洛神赋图》通过“相遇”、“定情”、“离别”三个场景,展现了贵公子与洛神之间的浪漫故事,其时空转换的巧妙设计,与当今手机屏幕上的逐屏观看体验不谋而合。

顾恺之,这位出身贵族的画家,以其高超的画艺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首位有记载的大画家。与魏晋之前的匠人艺术不同,顾恺之的画作不仅是为了宗教或装饰,更蕴含了深刻的教化意义。他的《洛神赋图》中的人物与山水,虽无正常比例,却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与审美追求。画中的山水作为背景,以三角形的山和统一的树木形象出现,其技法以勾线敷色为主,尚未出现皴擦技法,材质则以丝绢为主,色彩鲜艳。

《洛神赋图》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判断中国画作年份的关键分水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作往往无正常比例,无皴擦技法,而到了隋唐时期,绘画内容与技法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画家们开始关注世俗生活,技法增多,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唐代晚期,画家们从山水画入手,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国画的细节》一书以时间为轴,从魏晋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中国绘画史框架出发,通过对不同时代国画大家及其代表作的深入剖析,梳理了画家之间的传承关系,并传授了布局风格、纸张、印章等鉴赏技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中国绘画及其精神的视角。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