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领域的激烈竞争中,首个敢于在自家主力产品中引入外部大模型DeepSeek-R1的科技巨头终于浮出水面——腾讯。
腾讯近期宣布,其AI助手腾讯元宝将接入DeepSeek-R1,用户可以在腾讯混元大模型和DeepSeek-R1之间自由切换。这一举动使腾讯成为众多自研大模型厂商中,首家将DeepSeek整合进自家核心产品的公司。
此前,大多数科技大厂选择仅在云服务平台上提供DeepSeek模型供外部开发者使用,以避免与自家AI助手产品形成直接竞争。然而,腾讯的这一决定打破了这一惯例。
据内部人士透露,腾讯此举更多是出于能力互补的考虑,并强调腾讯在大模型自研方面仍会坚持到底。不过,这也反映出腾讯在AI领域相对谨慎的态度,无论是自研大模型的推出时间还是AI助手的发布节奏,腾讯都显得相对从容。
与腾讯的“慢工出细活”不同,字节旗下的AI助手豆包在过去一年中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月活用户数最多的AI对话应用。然而,面对DeepSeek的强劲势头,豆包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近期,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就指出,DeepSeek对字节的豆包构成了直接威胁。
尽管字节方面回应称豆包的预训练和推理成本均低于DeepSeek V3,但在DeepSeek所带来的“神秘东方力量”面前,豆包的产品亮点似乎被淹没。数据显示,DeepSeek的日活跃用户在短时间内迅速超越豆包,成为国内DAU最高的AI对话产品。
DeepSeek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实力,更在于其给用户带来的全新AI体验。OpenAI CEO奥特曼认为,DeepSeek所展示的思维链、免费且大规模可用等特性,激发了人们的体验热情。这也得到了字节CEO梁汝波的认同,他承认字节在长链思考技术方面的跟进不够及时。
在DeepSeek的带动下,AI需求使用量激增,C端AI应用有望在2025年爆发已成为AI行业的新共识。为了普及AI应用,大模型厂商纷纷降价,DeepSeek更是率先将推理成本降至极低水平,引发了一场价格战。
腾讯原本有望搭着苹果的便车加速AI布局,但据传闻,苹果在国内的首批AI合作伙伴选定了阿里和百度,腾讯未能入选。错失这一机会后,腾讯选择率先接入DeepSeek,成为其争取C端用户的Plan B。
与此同时,字节也在疯狂补课,通过全面自研策略、组建多个小型AI产品团队以及限制其他同类产品投放等举措,力推豆包应用。阿里则在一开始将重心放在AI to B上,但随着AI应用爆发在即,也不得不调整策略加码“AI to C”。
然而,随着字节、阿里纷纷重注自家AI助手,它们在接入第三方大模型上变得更加纠结和有压力。一旦选择在自家核心AI应用上接入DeepSeek,可能导致团队争抢内部资源分配权,引发混乱。
为了应对DeepSeek带来的冲击,部分大模型头部玩家开始改变竞争策略。OpenAI和百度近期都宣布将推出新模型,并改变收费、闭源策略,以吸引用户并增强信任度。同时,大模型厂商对算力需求的追逐仍在继续,英伟达股价的起伏变化也反映了这一点。
DeepSeek的成功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大模型厂商的“先发优势”。数据飞轮效应被DeepSeek证伪,竞争的原点又回到了底层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上。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等科技大厂均表示将坚持大模型自研路线,并推动基础大模型的持续迭代升级。
然而,留给这些科技大厂的更大挑战在于,自家新一代模型在体验上能否超越DeepSeek。在这场AI大模型的竞赛中,技术创新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