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鹦鹉如何成为贵族家庭的“话痨”伴侣?

   时间:2025-02-15 11:57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鹦鹉热潮席卷全球,但在18世纪法国,它们不仅是宠物,更是文化的象征。

鹦鹉,这些羽毛斑斓、性格活泼且擅长模仿的鸟类,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宠爱。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它们不仅仅是贵族和富商家中的新奇宠物,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美国学者路易斯·E.罗宾斯在其著作《笼中王国: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中,详细探讨了这一时期的鹦鹉文化。

在那个时代,鹦鹉因其稀有性和异国血统而身价倍增。尽管欧洲人在繁殖鹦鹉方面做出了多次尝试,但直到19世纪,这些鸟类才在欧洲大量繁殖。在此之前,每一只鹦鹉都是从遥远的非洲、南美洲等地进口而来。因此,拥有一只鹦鹉,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从当时的报纸《巴黎通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鹦鹉的启事。这些启事包括鹦鹉的丢失、出售以及价格等信息。据统计,1778年至1790年间,《巴黎通告》中出现了超过150条关于丢失鹦鹉和长尾小鹦鹉的启事。这足以说明,鹦鹉在当时巴黎的普及程度。

在当时的售卖广告中,非洲灰鹦鹉、亚马孙鹦鹉、金刚鹦鹉和绿色长尾小鹦鹉等品种最为常见。这些鹦鹉不仅按品种区分,还常常按原产地或羽毛颜色来描述。一般来说,羽毛越华丽、越稀有的鹦鹉,价格也就越高。例如,一只华丽的猩红色金刚鹦鹉在贵族中最受欢迎,而一只“性情温和,独一无二,很会说话”的鹦鹉,甚至可能被标价高达2400里弗尔。

鹦鹉之所以备受宠爱,不仅因为它们美丽的外表和出色的模仿能力,更因为它们能为家庭增添关爱、幽默与品位。当时的宠物手册甚至介绍了如何教鹦鹉说话的方法。例如,在晚上固定的时间,给鹦鹉喂点用酒泡过的面包,然后在笼子上放一块布,调暗灯光,重复你想让它学会的单词或短语。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然而,与鹦鹉在一起的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欢笑和温柔。许多鹦鹉会咬人、破坏家具或大声尖叫。因此,如何与鹦鹉相处也成为了一门学问。当时的自然史学家莫迪就指出了鹦鹉的几个不足之处,并建议将金刚鹦鹉放在前庭欣赏其美貌,同时与它们聒噪的声音保持距离。他还提到,给鹦鹉一些木头碎片可以发泄它们的精力,避免它们破坏家具。

尽管有些鹦鹉可能无法成为令人满意的宠物,但它们在18世纪法国的文化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贵族和富商炫耀财富和地位的工具,更是人们生活中的乐趣和陪伴。在当时的社会中,鹦鹉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