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变革,哪些本质不变?

   时间:2025-02-15 07:59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标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聚焦“变”与“不变”的深度对话

在人工智能(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近期,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与“不变”的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蔡可等教育专家和AI领域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到2021年,人工智能在读写和算术方面的表现已超过人类平均水平,并预测到2026年,AI或将完成所有这类任务。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讨论,教育是否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

倪闽景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强大的知识工具,其核心影响在于解放人类大脑,使之成为创造的空间。他强调,教育内容的变革是AI对教育最深远的影响,而非教学方式。随着知识工具的灵活应用,学校课程将更加丰富,学生将有更多时间探索和创新。

李佐文教授则从生成式AI的发展角度,探讨了其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态的重塑。他认为,在智能时代,教育将从知识传授为核心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这一转变将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手段的全面革新。未来,人机共生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学习场景以及评价内容将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

蔡可教授则强调了教育目标的重新思考。他指出,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智能社会背景下,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人类独有的智能特质。同时,他也提到,人工智能虽然能够解决问题,但教会学生如何借助AI解决问题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实践知识、默会知识等多种知识类型。

针对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教师的疑问,专家们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倪闽景认为,虽然AI会替代那些只进行知识传递的教师行为,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李佐文也指出,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等,都是AI所不能实现的。蔡可则进一步强调,教师的角色远不止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感教育等。

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的新要求时,倪闽景指出,教育的多样化将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指向,只有多样化才能为孩子们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塑造出千百万不一样的大脑。李佐文则强调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性,包括计算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蔡可则提出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新要求,并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实际挑战。

最后,专家们就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展开了讨论。倪闽景强调,人工智能教育要突出人,而不是机器,要对技术充满敬畏,并注重教育的艺术性。李佐文则指出,生成式AI可以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蔡可则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同时,教育也在赋能技术,两者应相互促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